中国医科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医科大学 > 新闻公告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丁仁彧:我的初心,就是挽救重症病人的生命

2020-05-01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新闻网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主办的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第一临床学院重症医学科丁仁彧教授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个人。

丁仁彧,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2017年5月起,曾任辽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首席专家,不断提高当地医护人员救治危重病患的水平,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重症医疗队。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全省重症医学专业150名队员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80张重症床位,集中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极危重症病人。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丁仁彧致力于提高重症诊疗技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关注重症病人急性期炎症、凝血、免疫和器官功能损伤的同时,还注重慢重症患者转归等临床实践。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研究,正在进行的全国多中心RCT研究,其结果有望改写脓毒症诊疗指南,达到国际水平。近三年发表相关SCI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余分。

2017年5月,丁仁彧同志成为辽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首席专家。一年的援疆工作,救治重症患者近800余名,开展床头心脏超声等多项新技术,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危重病患的水平。丁仁彧同志的事迹和中国医科大学组团式援疆战友们的事迹已经被塔城新闻、塔城日报、辽宁日报、辽宁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丁仁彧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塔城地区医院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造福于边疆各族人民。被授予“辽宁第五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第三批优秀援塔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

得知此次获奖后,丁仁彧倍感荣幸,“我深知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培养我的大学和医院,属于我们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

2020年2月2日起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的队长期间,丁仁彧带领150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前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三病区和四病区,床位数80张,集中救治重症和极危重症病人。

丁仁彧带领的辽宁重症医疗队是援助医院的多支省级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免疫吸附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医疗队,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的提升,深受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截至3月4日18:00,共计负责救治患109名,其中,危重症病例33名,重症病例76名,开展有创呼吸机处置10例,无创呼吸机17例,高流量吸氧20例,ECMO1例,CRRT3例,已有45名患者治愈出院或转雷神山医院。

丁仁彧觉得,自己这次得奖是代表团结奋斗的集体接受这项殊荣。

丁仁彧说:“援鄂期间,这支队伍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尚院长,几乎每天都和我交流队伍的情况以及需求,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王振宁书记在前线也是多次慰问、鼓舞着我们。这支队伍积极响应卫健委的号召,筹集并应用各种先进救治设备,力争挽救每一名重症患者生命,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接管病区、第一个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第一个免疫吸附、第一个ECMO,第一个ECMO转运CT。应用ECMO共25天,成功救治一例35岁极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多次被央视新闻报道。三病区成立“迷你ICU”,创造了40天零死亡的记录。医疗队共救治重症患者129人,其中危重症病例23人。治愈出院90例,转轻症后转院或转科25例。”

在这支医疗队中,有近一半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武汉的第六天,正值元宵节,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立,丁仁彧担任支部书记。丁仁彧带领全体党员同志斗志昂扬,冲锋在前,主动承担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等高风险操作。全体党员团结一心,为医疗队的生活、感控、临床诊疗、护理等各个方面献计献策,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在党员同志的感召下,60余名医疗队员先后递交入党申请书。同时,还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并且组建了由丁仁彧担任队长的辽宁省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团员的能动性,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打硬仗,发挥尖刀作用。

丁仁彧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治病救人是本职所在,“我本人是一名ICU医生,更是党支部书记,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参加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甲流疫情,到H7N9重患的救治,从鞍钢爆炸、本溪爆炸,到抚顺清原洪水救灾、太原龙卷风重症伤员救治,我的初心,就是挽救重症病人的生命。”

信息来源:团委

第一临床学院

党委宣传部

编辑:党委宣传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丁仁彧:我的初心,就是挽救重症病人的生命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