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学院“调研生态文明·宣传两山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更好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的号召。8月5日至10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安康“调研生态文明·宣传两山理念”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土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陈阳老师的带领下,一行6人赴安康市宁陕县城及周边村镇宣传“两山理念”,并就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采访秦岭卫士,共守生态文明
为充分了解宁陕县在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与收获,8月5日至7日,实践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安康市生态环境局宁陕分局、皇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宁西林业局皇冠林场八宝管护站,就宁陕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宁陕县各部门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秦岭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小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中,通过开展“保护工作法规”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五进”活动、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镇、村三级创建工作与张贴公告、逐村宣传等措施,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宁陕县生态环境的信息,更好地增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改善居住体验。实践团队将根据座谈了解到的情况,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解实情,对比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实践队员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进行座谈
在宁西林业局皇冠林场八宝管护站,实践队员采访了从事护林任务四十余年的王宏生站长,通过王站长的介绍,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护林员的工作任务有防汛、防火、防盗猎、防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工作虽然听起来平凡普通,但对于秦岭生态意义重大。王站长结合自己40多年的护林经历,向实践队员讲述了他工作中印象深刻的几件事,使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数不尽的好处。四十年磨一剑,相比过去,现在林场的植物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偷猎的情况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秦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家对森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使管护站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也让他们扎根森林的心变得更加坚定。
管护站王站长向实践队员讲述护林经历
深入走访农户,宣传两山理念
在生态小镇——皇冠镇,实践队员就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对农户进行采访,受访的村民表示,近年来,随着自然保护区与大熊猫森林公园的设立,村民的生态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周围生态环境人为破坏行为减少。统筹规划后,皇冠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村民脱贫增收同步发展,极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但队员们也发现村民对两山理念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环境保护。对此,实践队员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村民们宣讲两山理念的具体内涵,增进了村民的认知。
发展特色产业,增效产业扶贫
宁陕县是国家首批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贫困历史久远、覆盖面广、成因复杂,脱贫难度大。为考察宁陕县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举措与成效,8月8日至10日,实践队员走访了城关镇青龙娅村、皇冠镇南京坪村与朝阳社区的香菇产业大棚,队员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青龙娅村采取“支部+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方式,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抓住产业发展建设机遇,整合当地香菇种植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香菇食用菌产业园区,农户入驻大棚直接从事香菇生产,年产鲜香菇七十多万公斤,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000元。南京坪村与朝阳社区在当地龙头企业的投资带动下,因地制宜,发展香菇、花卉、油葵等多种作物的种植大棚与产业基地,增加全村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此外,花卉主要栽种在社区内,旨在美化社区,助力当地打造为“西安的后花园,安康的北大门”,通过花卉种植,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创新多元发展,实现长效增收
宁陕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作风改善,牢固树立以脱贫攻坚为大、为先、为重的工作导向。在发展特色产业之外,宁陕县各村镇也在创新脱贫模式与体制机制。探索推行“帮扶单位竭力帮、全体干部尽责帮、社会各界用情帮,领导带头干、干部扎实干、群众主动干”的“三帮三干”战斗脱贫机制,落实扶贫干部“包信息精准、包政策落实、包稳定达标、包政策知晓、包群众认可”五包责任;建立社会扶贫对接联系机制,形成了领导带头、尽锐出战,九牛爬坡、人人出力的好局面。探索“党支部+X+贫困户”带贫模式,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线。根据宁陕县脱贫办副主任介绍,宁陕县脱贫工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精准到户到人。全力构建“三个三”产业体系,累计培育龙头企业12个、农业园区60个、合作社285家、集体经济组织71个,吸收带动608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除此之外,对当地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开发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家家有产业、人人能就业”。
反馈调研问题,戮力脱贫攻坚
8月6日到8月9日,实践队员分别对宁陕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宁、皇冠镇扶贫办副主任刘安波进行了采访。他们从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介绍了宁陕县以及皇冠镇贫困户享受的一些政策以及政府对他们的照顾。宁陕县建成搬迁安置点38个,248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366户危房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推行“3+2+1”一体化医疗服务,县内就诊率达93.3%,落实1905名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两线合一”、推行“两院合一”,建成“一中心六区域”敬老院7所,确保全县居民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实现了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在采访中,实践队员将调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向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反映。
“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巍巍大秦岭,悠悠生态情。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秦岭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扎根于秦岭山中的一位位生态卫士,他们日复一日的巡护秦岭生态,向公众宣传生态文明的政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秦岭的生态保护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令实践队员敬佩。易地搬迁,产业脱贫的政策与成效给群众的美好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深深打动了实践队员,基层干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强烈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实践队员铭记并学习。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这个夏天,实践队员在秦岭腹地,调研生态文明,宣传两山理念,助力脱贫攻坚。在实践中把握自己,锻炼自己,有效增强了实践队员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
实践队员合影
(审稿:李文 网络编辑:韩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土地工程学院“调研生态文明·宣传两山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相关推荐
- 工程机械学院召开2020年上半年教职工大会
- 西北工业大学彭国华教授为我校2020年暑期研究生数学建模培训课作报告
- 长安大学陈昊教授受邀担任国际期刊能源工程(Energy Engineering)副主编
- 2019年第五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召开
- 哈尔滨工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来我校调研交流
- 校党委书记陈志坚慰问我校参与十四运会开幕式演出师生
- 福建省铁拓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到国际教育学院调研座谈
- 各尽其责筑防线、师生互助为常安——公路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 党校党支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暨2020年上半年学生党员骨干班结业典礼
-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党支部入选第二批陕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
- 离退休处开展走访慰问离休干部工作
- 我校获2019年全省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双清论坛视频会议召开 我校设立分会场
- 我校材料学院本科生2018级党支部与中建科工西安公司支部共建活动顺利开展
- 我校举办2020届毕业生春季“空中双选会”
- 地测学院“保卫黄土 圆梦绿水青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 并肩作战 绘就抗疫同心圆(五)
- 并肩作战 绘就抗疫同心圆(四)
- 安徽省宣城市来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 闻“疫”而动 信仰相随——工程机械学院党员教师在抗疫一线筑堡垒当先锋
新闻公告
- 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第六期)举行 03-14
- 九三学社长安大学委员会获得多项表彰 03-14
- 我校2022年第一次实验室工作例会召开 03-11
- 学校召开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安排部署会议 03-11
- 我校召开第四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03-10
- 国际教育学院与湖南传媒召开交流座谈会 03-10
高考招生
- 长安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招生章程(2015年) 08-05
- 长安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长安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