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艺考季,还记得45年前“央音”最火爆的那次高考吗?
早春时节,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艺考季”。当全校上下都在为此忙碌的时候,是否还有人记得,45年前“央音”最火爆的那次高考?那次高考,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
1977年10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出台《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因“文革”而停止了十年之久的高考重新恢复。是年11月9日,文化部下发《关于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招生问题的通知》(文发【1977】122号),其中附有《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一九七七年招生简章》(“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是中央音乐学院在“文革”时期的名称,学校于1977年12月恢复原名)。
《关于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招生问题的通知》及附件《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一九七七年招生简章》(中央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藏)
“简章”规定,大学招收作曲、声乐、管弦、民乐专业。要求表演专业考生年龄在22岁以下,作曲专业考生25岁以下(最终放宽到30岁),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中专招收八年制的钢琴、管弦专业和五年制的民乐专业,招生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
报名和考试的盛况
恢复高考以及高考政策的改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使那些对中央音乐学院向往已久、却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跨入这所音乐殿堂的考生们,获得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招生简章发出后仅仅一个多月,就吸引了17285人报名。其中,北京6517人,上海5132人,四川4586人,广州1050人。考生包括工人、农民、学生、文艺工作者、上山下乡知青和复员军人。他们中既有来自边远地区的回、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壮、白、纳西、锡伯、鄂温克、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也有华侨及其子女。
学校门口考生报名的火爆场景。
考生们的报考热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都是空前的。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制定了严格的考场纪律:赴外地考点的考官,在完成招考任务前,不探亲,不私人会客;复试不搞“安慰赛”;对曾经给考生上过课的考官,采取避嫌措施等。
考生报名如此踊跃,人数如此众多,让招考组织工作异常紧张、繁忙,考场上24小时连轴转,加班加点是常态。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中间还曾多次加印简章、准考证、考生报名登记表,甚至加印考题试卷。
虽然招考工作辛苦而忙碌,但无论是考官还是考务人员,都丝毫没有倦怠之感。考生们良好的音乐素质,娴熟的演奏技巧,真诚的音乐表达,令大家惊喜连连。表演专业考试虽然没有程度上的要求,但考生们自选的曲目都具有相当难度。如:小提琴专业除贝多芬、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巴赫的《恰空》外,还有人演奏帕格尼尼、门德尔松、西贝柳斯的作品;在钢琴专业的考生中,有不少人自选弹奏肖邦、李斯特的作品;有作曲专业考生在3个小时内,把一个旋律片段发展成为一首变奏曲。这些在当时,都实属不易。老师们激动地把这次招生,比作是音乐人才的一次大检阅、大盛会。
招生考场的景象。
一封联名信“改写”音乐史
广开才路、自由报考的招考方针,提供了人才选拔的广阔天地,老师们发现,经过“文革”十年的积压,音乐素质好、艺术才华高的可塑之才,不是一个、两个或几个,而是成批涌现。4个考点的初试、复试结束后,1万7千多名考生还剩下400多人,他们都非常优秀,让求才若渴的老师们难以割舍。如果只按原有名额(105人)招生,势必造成人才的流失,甚为可惜(录取比例仅为0.6%)。情急之下, 6名青年教师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反映学校招生考试盛况,建议增加录取名额。
自发集合在一起,联名给中央高层领导写信的李春光、杨峻、储望华、崔静媛、潘一飞、左因6名青年教师,当时并没有直接参与招生工作,但从师生们热议的话题中,他们感受到了这次招考的特殊意义。一次,时在管弦系任教的左因老师(20世纪90年代中叶调到中国交响乐团担任领导职务),遇到刚从上海招生回来的作曲系青年教师李西安(后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对她说,好苗子实在太多了,但可惜的是,作曲系总共只有10个名额,其中还包括4个视唱练耳专业,这个名额连上海都不够用,更别说全国了。深知音乐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都非常不易的左老师,听到此言后甚是着急,考虑到学校领导也有难处(财政、校舍、师资等),便与爱人杨峻,以及储望华、潘一飞等几位平时关系要好的青年教师一起,商量怎么能够留下这些宝贵人才。正当大家为此事一筹莫展时,他们的一位共同的朋友——邓启元先生,提出可以帮助他们。
邓启元早年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因家住学校附近,经常过来串门。从几位“央音”朋友紧张而兴奋的商谈中,他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便把事情告诉叔叔邓力群。邓力群同志时任国务院政研室负责人之一,主管文教等工作。他建议老师们最好写一份书面材料,直接呈给邓小平同志。为了能够真实、具体、客观地反映学校招生情况,几位青年教师进行了分工,有人负责搜集材料,有人负责起草、执笔,花了大概三、四天的时间。最后,又请来另一位青年教师、时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李春光进行修改。信件誊抄完,已是1977年12月9日的深夜,储望华迅速骑自行车送到邓启元位于大六部口的家中,邓接过信后顾不得说一句话,又骑车飞奔到住在南小街的叔叔家。正是这“惊心动魄”的一夜,不仅改变了很多考生的个人命运,也改写了专业音乐教育乃至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
邓小平同志收到信后当即阅读,并在信的天头处写下“看了这封信反映的情况,很高兴,建议予以支持”的批示(12月11日)。后经文化部、教育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那一届大学、附中共招213人,比原计划增加一倍多。
信件及批示翻拍件。(中央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藏)
邓小平同志在信的天头处写下的重要批示。
当年写联名信的老师们(缺崔静媛)
上:从左至右杨峻、左因
下:从左至右储望华、潘一飞、李春光
(点击查看视频)
45年后,当年积极参与写联名信的左因老师,依然认为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值得。(资料来源:原院长办公室档案室)
人才济济的77、78级
考生们的整体素质之高,专业水平之强,不仅让考官们深受鼓舞,也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为此,学校破例举行了考生公开汇报音乐会。消息传出,五场音乐会的门票不到一个小时即抢售一空。之后不久,部分优秀考生又作为代表,参加了有时任国家领导人出席的首都新春晚会。《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和新华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均对这一盛况进行了重点报道。
部分77级优秀表演专业考生。
上图从左至右:叶英、刘建、吕思清。
下图从左至右:吴蛮、彭康亮、李萌。
招生盛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977年的招生工作一直延续到1978年3月才结束。其热度尚未退去,紧接着又开始了1978年的招生,这一届包括理论、作曲、指挥、声乐、歌剧、民乐、钢琴和管弦系。首批招考的新生于1978年4月报到,而由于校舍紧张(“文革”期间,学校部分校舍被外单位占用),第二批学生直到秋季的10月份才入学,故把他们统称为77、78级。
上,77、78级附小学生入学后合影。
下,78级音乐学系学生合影。
这两批学生可谓是精英荟萃,人才济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成为各自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而在所有专业中,最为突出的是77级作曲系。当年该系考生多达1400余人,其中既有音乐基础扎实、素质较为全面的,也有虽未经受过“科班”训练,但实践经验丰富、音乐感觉和创造力都很强的。这种情况下,作曲系的招生名额由最初的10名增加到近30名,是扩招比例最高的系。而事实证明,考官们的眼光是敏锐的,也是公正、无私的,正是他们的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降人才,才使中国乐坛涌现出谭盾、瞿小松、周龙、陈其钢、叶小钢、郭文景、陈怡、苏聪、刘索拉等一批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时代气息的作曲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脱颖而出,不是昙花一现,40多年后的今天,这代作曲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上,77级作曲系学生合影。
下,2007年,谭盾、陈其钢、叶小钢、陈怡“为爱再相聚”。
这支中国作曲家的“梦之队”,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在音乐文化界的推波助澜者,也是中国音乐创作风格转型的亲历者和探索者,他们将中国现代音乐推向历史的前台,并以群体的力量,确立了中国作曲家的国际地位。正如李西安所言:“谭盾这一班同学,之所以能出一大群有个性、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而不是一、两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是一个群体,形成了一个互相学习、相互激励的‘场’,造出了一个能够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势’。”
而当年学校如果没有扩大招生,没有把 “这些宝贝都留下”,可能就很难形成这个“场”,造出这个“势”了。这也正是45年后,我们再次追溯、纪念那段“央音”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瞬间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档案馆(校史馆)供稿
视频采访:王歆、王乾越(摄影)
文:宋学军、王小夕
视频剪辑:张乐
责任编辑 / 设计:六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又到一年艺考季,还记得45年前“央音”最火爆的那次高考吗?
相关推荐
- 记忆的力量 | 抗美援朝,“央音”人的红色故事 ——听我校原音工团团员孟于讲述赴朝慰问团的感人故事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千万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
- 喜报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两组打击乐重奏获得第三届比利时国际青年室内乐打击乐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交响乐《声音拼图》”三部曲亮相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
- 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教学动态
- 中央音乐学院第十六届“学院杯”钢琴协奏曲比赛暨雅马哈亚洲音乐奖学金选拔活动圆满成功
-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
- 第八届“丹麦音乐孔子学院音乐节暨中国日”成功举办
- 学党史 守初心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刘颖教授为我校学生作“百年初心 历久弥坚”专题讲座
- 点亮人生|一封送给2020届毕业生的邀请函
- 口述央音 | 孟于:从“鲁艺”到“央音”,一路前行一路歌
-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卫一行到我校考察交流
- 附中举行“军歌里的党史”专题讲座
- 我校孙媛媛教授师生团队受邀参加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等五部委部署的文化结对帮扶活动
- 我校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刘思军教授创作音乐剧《北京故事》亮相保利剧院
- 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二级党组织指导中心组学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中央音乐学院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优异成绩
- 抗美援朝,“央音”人的红色记忆
- 中国与世界——一带一路“乐走天下”之“延安行”首演亮相延安大剧院
- 播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音乐火种——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 “音乐教育在志丹”活动圆满落幕
新闻公告
- 吴祖强教授送别仪式通知 03-16
- 《为你而来》——央音原创冬奥志愿者之歌正式上线! 03-16
- 吴祖强教授讣告 03-15
- 追思|社会各界沉痛哀悼和缅怀周广仁先生 03-13
- 周广仁先生讣告 03-07
- 中央音乐学院2022届毕业生网络专场双选会 03-04
高考招生
- 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本科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招生计划 08-04
- 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招生计划 08-04
- 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招生计划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