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情系桂子人与树 《桂子山上的树》新书分享会举行

2019-10-16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网

10月13日,《桂子山上的树》新书分享会在利群书社举行。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家王先霈,《桂子山上的树》作者、文学院教授晓苏,文学评论家金立群,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清和,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宪,湖北省散文学会会长董中锋,洪湖市作协主席陈远发,武汉市黄陂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翟锦等嘉宾以及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出版社负责人出席,图书编辑、学生、读者等近四百人参加。

分享活动现场(欧阳行知、陈浩伟摄影)

“我不是桂子山上的一棵树,我只能算桂子山上的一株草。”八十岁的王先霈先生讲述桂子山上的故事之前这样说道。他希望同学们以晓苏老师的书为参照,有机会也写写桂子山,尤其是桂子山的路。“桂子山上的很多路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修的,这里的路、花、树都是桂子山人几十年辛苦创造出来的。”“桂子山上的路不仅是指走的路,还是成长之路。”他愿桂子山的学子都能走好求学、做人的路。最后王先霈引用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叙小修诗》中关于佳作与疵处之语,倡导“求真”的文风话风,“说真心话,本色独造的东西才是文学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王先霈教授讲述桂子山的故事(欧阳行知、陈浩伟摄影)

“文学创作要本色,不要人设;要用眼睛,不要用滤镜;要有温度,不要造热度。”金立群重点谈了《桂子山上的树》给读者的三个启示。在讨论“无滤镜不风景”时,他列举了晓苏老师写石头时怀着一颗平常心的例子,认为其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描写事物的真切。“创作时只有自己的眼睛才会发现魅力,用滤镜只会看走眼。”

金立群教授推介新书(欧阳行知、陈浩伟摄影)

晓苏讲述了创作《桂子山上的树》的历程。他介绍写这本书的最初灵感来自校出版社社长、好友周挥辉的一句话:“一所大学好不好,看这所大学的树高不高、粗不粗就知道了,树高树粗说明这个学校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据悉,之所以取名《桂子山上的树》,是因为本书里面收录的同名单篇文章系晓苏2015年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所作的演讲,影响甚广,可谓其散文的代表作。

晓苏教授分享本书创作故事(欧阳行知、陈浩伟摄影)

《桂子山上的树》是晓苏的首部散文集,分人与事、山与水、谈与话、感与言、序与跋五辑,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散文佳作44篇,220千字,涉及故土亲情、地域风情、创作感悟、文艺评论等。

本次分享会由校出版社、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湖北省新华书店联合主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情系桂子人与树 《桂子山上的树》新书分享会举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