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让新闻理想扎根大地 新华社“新锐青年说”进校园

2021-05-11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网

5月7日,新华社“新锐青年说”华中师范大学专场暨华大传媒论坛第十七期在九号楼六楼融媒体中心举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湖北中心主任詹国强,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王贤、王斯班、方亚东应邀出席,与我校近百名大学生畅谈新闻理想,分享工作感悟。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梁伟和相关负责人参与本次活动。

詹国强首先对“新锐青年说”活动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本次活动采取近距离的论坛交流形式,希望能对广大华师学子开阔视野有所帮助,加深青年学生对新闻的理解与思考,丰富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引导新时代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詹国强勉励在场的校园记者,“好好利用新闻、了解新闻细节,发挥好新闻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作用。”

新华社三位青年记者王贤、方亚东和王斯班分别围绕自身的工作实际与新闻观分享了自己的新闻故事。

王贤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观》为题,结合自己疫情防控期间深入疫区进行调研报道的故事,告诉大家“记者要重视还原事实的责任”。在他看来,记者应当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到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采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闻作品。

方亚东作为我校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的校友,以自身在大学毕业后的生涯轨迹为线索,以《找工作那么多选择,我为什么进新华社当记者》为题,表达了自己当记者的坚定信念:“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方亚东认为,记者的现场突破能力及其对世界的认知促使记者变得独特,这些新闻素养正是记者所需要。他勉励在座学弟学妹,坚守理想、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进一步为实现新闻理想、承担新闻使命做准备。

作为我校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的校友,王斯班发表了以“进入国社,感受时代脉搏”为题的演讲。身为视频记者,驻军战士的笑容、坚毅,老战士在回忆战友时眼角的泪水,都被他的摄影机一一记录,现场同学也被他的视频作品深深打动。

梁伟在总结中表示,“这次新华社记者进校园活动,是在‘学党史、办实事’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育人职能,引入权威媒体资源,切实提升师生媒介素养的一项实事。通过新华社记者对于抗疫及其他重大题材报道背后故事的生动讲述,大家对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这既是一堂媒介素养提升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希望今后与新华社能有更多的合作,一起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期待每一位校园记者,“带着朝气和活力继续突破思维,创作更多正能量的校园报道”,发出属于华师的真实声音。

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还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气氛活跃。新闻传播学院20级学生尹幸芷问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能力?”记者方亚东说道:“你先要学会与身边的人沟通,言达其意,让他们能够听懂你想要传达的内容,同时把握每次可以演讲的机会。”

社会学类19级学生任玥想知道“新华社是否存在不能发声的选题?”“我非常自豪地说新华社这个平台它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没有不能报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样我们就报成什么样。同时,守护公共利益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记者王贤答道。

历史文化学院19级学生方潇想了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融合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好地接近真相?” 王斯班说:“对待新闻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新闻有不同题材去适应它,而不是简单的‘融合报道’,而表达真相这件事情上文字的效率最高。”

“新华社青年记者让我看到了官方媒体平台的宽广胸襟。我很欣赏他们开阔的眼界,也希望能同他们一样有思想、有温度。”华大在线学生记者陈嘉玲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让新闻理想扎根大地 新华社“新锐青年说”进校园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