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古DNA研究,解密“我是谁 从哪来 将去哪”

2021-08-30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本网讯 人类起源地在哪?猛犸象为何灭绝?古生物适应什么样的环境?我们一直对这些问题充满着好奇,而这其中,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古DNA。今天,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赵兴波将为我们揭开古DNA的神秘面纱。

赵兴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基于古DNA技术的动物起源驯化研究:通过古代动物遗存、现代野生种及现代驯化品种的比较,分析农业动物起源、驯化、选择的效果及历史发展历程。发表包括PNAS、BIB等研究论文124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

记者:什么是古DNA?

赵兴波:古DNA是指从古生物遗存中获取的DNA分子。这里的“古”是古代的简称,在我国通常指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的时间跨度。

记者:古DNA研究的用途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赵兴波:通过提取古DNA,我们能够直接获取古代个体的遗传信息,用于生物演化、基因功能分析以及动植物驯化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古DNA研究可以探索人类的系统演化过程,包括人类起源地、起源时间、扩散路线、不同古人类之间的遗传关系等。比如用于揭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演化历程。其次,古DNA研究也可以追溯动植物的起源驯化历程,如动植物的来源、驯化地、驯化时间、扩散路线等。比如灭绝动物的迁移演化历程(猛犸象、洞熊等)。另外,古DNA研究还可以重现古环境组成,揭示古生物的环境适应性、古生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等。

古DNA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在通过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生物群体在遗传信息上的差异,探寻生物性状基因组的进化基础,比如探究农业动物在人工选择作用下的基因以及基因型的改变,解析特定性状的遗传控制机制,为现代分子育种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为动植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通俗地说,古DNA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这古老而深刻的哲学三问。


赵兴波研究团队根据古DNA实验数据提出家鸡“中国北方地区起源”的观点。

记者:大家很好奇如何开展古DNA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赵兴波:古DNA的研究经历了线粒体基因片段分析、多基因片段分析到目前的线粒体基因组和基因组分析的技术演变。

目前开展的古DNA研究多集中在基因组层面的分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样品采集;2.古代样本取样;3.样本预处理;4.古DNA提取;5.文库构建;6.测序;7.数据分析。

古DNA的研究方法随着DNA获取手段的革新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兴起,古DNA研究实现了从线粒体片段到古代基因组的突破。同时,伴随着古DNA研究在控制污染、内源DNA的捕获和鉴别技术上的不断优化,都为古DNA研究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外,古DNA研究集中了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古环境学、古地质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技术方法。

相关新闻:赵兴波课题组研究成果揭示家鸡起源驯化(图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古DNA研究,解密“我是谁 从哪来 将去哪”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