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曲周典型事迹在师生、校友中及社会引起热烈反响(5)
本网讯 连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平台相继刊发、播出了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奋斗,科学报国。从改土治碱到综合发展,从乡村振兴到绿色发展,一代代农大人把青春的汗水洒在曲周大地,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书写着锦绣时代的青春答卷。系列报道在师生中及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初春霖表示,46年前,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老一代农大人,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最严重的曲周县张庄村,改土治碱。几位老师住“三漏房”;吃“三合面”;喝“苦咸水”,抱定“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了”的誓言,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头,让千年碱滩变成了米粮川。今天,我们回顾老一代农大人的奋斗历程,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们“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华杰表示,“曲周故事”讲述的是几代农大人围绕如何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如何通过农业综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水平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通过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彰显的是农大师生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不畏艰辛,扎根基层,依靠科学,为民造福的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和行动延续。作为一名农大人,应怀揣解决“三农”问题的使命和责任,在生产一线的实践探索中倾情奉献,成就自我,实现成长。
理学院教授徐春晖说,看了《让科技种子扎根沃土》,很是感动,内心里,对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又一次为自己身为农大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46年,他们详尽解读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也再次明确了进入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向,那就是一定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线教师,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把梦想之根深扎在中国大地上,期待结出丰硕的果实。
农学院副教授朱万斌说,曲周精神是我们一代代农大人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不计名利深入一线,排除困难艰苦奋斗的结晶,是我们勇于创新创业,服务中国农业发展的初心。老一辈农大人扎根曲周改土治碱,将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变为米粮川,为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新一代农大人以科技小院再次扎根曲周支撑农业提质增效,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开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途径。46年持续的农业一线服务,赢得了农业科技的至高荣誉,曲周农民的高度认可,也在农业科技史上刻下了不朽的丰碑。这是农大顶天立地精神的最贴切写照。继承曲周传统,发扬曲周精神,再创业绩,是今天农大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动物科技学院讲师张帅认为,“科技小院”是在对“改土治碱”曲周精神的传承下,结合新时代农业发展特点而对新农科教育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研究生能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针对一线存在的问题凝炼出研究课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如何做到既“立地”,又“顶天”,是未来畜牧业人才培养教育中需要向“科技小院”学习的地方。
信电学院副教授井天军说,再次看到“中农大扎根曲周46年 盐碱地变良田”的报道,心情仍久久难以平复,“曲周精神”虽已经多次学习了,但每每想到农大人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坚持,将科学研究与地方发展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将社会服务与老百姓种地养家的基本生活需求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结合,心情仍然激动不已,曲周精神已深深植入了每一个农大人心中,我们也正在以智慧农业与绿色能源技术推动乡村振兴、服务扶贫产业园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资环学院副教授彭静静表示,46年来,一代代农大人在广袤的乡村谱写出了科学富民的奋斗篇章,创立了科研平台、育人基地、服务窗口和决策智库为一体的曲周模式,形成了“责任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作为新一代农大人,要更加坚定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信心和决心,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摆在最高位置,以破解农业科技难题推动科学进步为己任,弘扬爱国奋斗、追求真理及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把科学研究融入三农事业发展,争取在科技创新领域为国家和人民积极做贡献。
资环学院硕士气象党支部成员魏然说,我校师生扎根曲周46年,从治理土壤、改土治碱到帮助村民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农大人前仆后继进入曲周,面对荒凉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脚踏实地,以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发挥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弥补不足。我作为后辈,要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认真严谨、脚踏实地、求实务真”的优秀精神品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脚踏实地的学透每个知识点,求真务实的设立目标。
资环学院硕士2017级环境党支部成员谢振东表示,看到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放我校的曲周故事,激动、自豪的心情洋溢在心中。“先有中农大,后有曲周县”,一个高校与一个县城的故事,“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北京”“四泡老师”,老师们改天斗地的精神深深印在了我们每个农大人的心中,作为新一代农大学子,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曲周精神,踏实学习、科研,不断进取,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答卷。
理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周启圳表示,“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石碑镌刻着我校师生奉献曲周的艰辛和汗水,同时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科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当我们的科研能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或做出贡献时,才是有意义的。
科技小院研究生马明芳表示,作为科技小院的学生,就要时时刻刻牢记“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牢记我们的石元春老先生和辛德惠老先生当年治碱改土的艰辛与坚持。我们要向老先生们学习,做到住在这里一天,就实实在在的为农民们着想,尽我们全力为农民解决生产问题!
科技小院研究生黄晓芙表示,通过在小院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基层一线才是我们应该待的地方,这里才是我们施展才华,运用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作为学农的研究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习老一辈农大人,待在艰苦的农村,走近农民,解决农业中的生产实际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守在这片土地,传承曲周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校师生扎根曲周写文章的故事也赢得了正在曲周实验站考察的外国专家的点赞。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方项目主持人、阿伯丁大学Pete Smith 教授表示,他是第一次到河北曲周,从图片上看到这里几十年前是那样的盐碱地貌,现在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真是做得非常成功;中国农大研究生就住在村里开展研究、服务小农户、服务乡村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英国洛桑试验站Tom Misselbrook教授说,这是他第三次来到曲周,每次来都看到变化,中国农大服务乡村做得好。
苏格兰农学院Bob Rees教授认为,在他们国家也需要乡村振兴,乡村人口在减少、乡村文化在衰退,曲周科技小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曲周典型事迹在师生、校友中及社会引起热烈反响(5)
相关推荐
- 我校多部门联合开展助老爱心送餐服务 尊师敬老温暖人心
- 科学营DAY4:实验室里看农大,青年榜样述成长
- 龚元石与涿州市市长姚运涛就市校共建涿州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座谈
- 首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圆满成功 聚焦农业科普助推科技转化
- 百年同心心向党丨勤学、深研、明理、力行——信电学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宁秋娅带队参加对口支援西藏农牧学院年度工作会议
- 首届A5联盟学术竞赛启动仪式及冬令营成功举办
- 同心战“疫” | 图书馆党总支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防疫工作落实
- 我校荣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技能大赛特等奖
- 工学院与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专题党课
- 喜讯 | 应用气象学专业课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气象教学团队
- 人才强校 | 沈建忠院士团队在抗菌药物耐受性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 大观视线︱向往——走进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
- 【信息化新篇章】校园网出口带宽突破10G 实现两年翻一番
- 网络安全宣传周:师生共上一堂课,网络安全靠大家
- 动物科技学院举办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
- 整改进行时 | 研究生院:服务需求 为新疆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
- 人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讲授专题党课
- 烟台研究院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学校领导教师节慰问院士、国家名师和青年学者代表
新闻公告
- 新理念、新体系、新办法——学校奖学金改革解读 10-26
- 2021年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隆重开幕 10-23
- 我校举办2022届秋季首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 10-22
- 动物医学院开展116周年校庆系列校友活动 10-22
- 广西连续第十年定向我校选调优秀毕业生 10-22
- 首期“石榴大讲堂”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讨会召开 10-22
- 理学院举办《明理讲堂》系列报告加强教职工理论武装 10-22
高考招生
-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2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3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