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下川遗址2014-2017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综合研究》举行开题报告会

2021-12-21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12月18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下川遗址2014-2017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综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杜水生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副院长刘林海出席开题报告会。线下参会的评议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汪洪教授;线上参与评议的专家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飞、山西博物院石研究员金鸣、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任海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唐自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克良、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赵娜等子课题项目成员参与开题报告会。 


项目首席专家杜水生教授报告项目总体规划。他回顾了下川遗址群的学术史,总结了2014至2017年的主要发掘收获。目前初步建立下川遗址群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识别出下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转变。杜水生表示,下川盆地是一个保存较好、相对独立的山间盆地,可将其看作一个单独的人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盆地内外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以复原下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人群的社会特征并探索其文化演变背后的推动力。之后,项目组骨干赵克良副研究员和赵娜博士后分别介绍了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计划。赵克良从下川盆地的古植被研究入手,藉此重建下川遗址的古环境与古气候,为理解MIS 3东亚季风区古人类所处的环境变化和文化适应提供科学依据;赵娜对下川遗址的年代样品开展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合过去发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参考。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对下川遗址的重要价值、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研究团队的构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对课题组的工作和后续的设计规划高度评价的基础上,每位专家逐一对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看法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专家表示,下川遗址是一个重要节点,是从冷期到暖期的时间节点、从华南到华北的空间节点、从狩猎到农业的文化节点。在华北细石器马蹄形分布带中,下川遗址是细石器技术传播的中心,是文化的十字路口,在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结合目前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发现,下川遗址可以和柿子滩遗址、嵩山地区的相关研究和北窑遗址连成一线,共同谱写古人类自MIS 3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演变史。下川遗址上可讨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过渡和华北地区细石器的起源与传播,下可探索华北地区农业起源的滥觞,甚至帮助寻找晋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希望能够加大在周边地区调查力度并适当开展一些考古发掘,寻找缺环;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考古工作,在石器类型学和人类行为方面取得新的认识。

 


课题组成员表示收获良多,对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的回应和探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加强关于下川盆地古地貌的研究、充分考虑人地关系的互动;结合碳十四和光释光等多种测年方法,夯实下川遗址的年代学基础;在高质量地完成社科基金委的研究任务外,争取做好研究报告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向学界公开研究成果,推动下川遗址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下川遗址2014-2017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综合研究》举行开题报告会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