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萧放:此心安处即家乡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愈是年根岁末,回家的心情愈是急切而强烈。这个春节,很多人因为疫情防控而选择就地过年。如何让分离了一年的亲人们相隔两地却年味不减、隔空团圆,是摆在人伦日常和社会治理面前的一道考题。
留在原地过年,在一定程度上让度了个人利益,却顾全了疫情防控、人民安全的“国之大者”。中国人向来有为国分忧、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去年春节期间武汉封城,九百万市民自觉困居屋内,四万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为控制疫情扩散、保障人民生命与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政府倡导低风险地区人员减少流动、就地过年,心有家国的人们一样做到了。
留下了,如何让年过得温馨舒畅,是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相关社区机构精心组织与安排的。浙江义乌给留下过年的人们送上礼包,有购物券、数据流量包、医疗生活服务、减免房租的倡议等等;北京给留下过年的人送去当地使用的20G流量。小小流量包,此时成了我们与远方亲人“网上团圆”的重要保障。
实现“就地团圆”,需要两手都温暖——一手在线上,一手在线下。线上,我们可以云端过大年,在大年夜通过网络将分散各地的家人联系起来,一起包饺子,一起分享年夜饭,一起举杯祝愿。如果我们精心筹划,“云团圆”也能很精彩。比如,大家庭或者朋友间设定聚会主题,搞家庭年夜菜展示、才艺比拼、网上谈心,以及年节祝福、抢红包、谜语有奖竞猜等等。
对单身员工而言,单位、公司、社区应组织集体年节活动,将过大年作为一次特别的“团建”,设计才艺表演、抽奖等环节,让大家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在轻松愉悦的语境中,人们打开心扉、展示真我,彼此由陌生变得熟悉,年节也就成了增进社会团结的绝好契机。
对于不能回家、生活困难的个体或家庭,地方相关部门应有相应关注与慰问,以具体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此心安处即家乡。让我们彼此送上温暖,过一个特殊而温馨的大年!
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8日 16版)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萧放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2/08/nw.D110000gmrb_20210208_6-16.ht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观点]萧放:此心安处即家乡
相关推荐
- 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校长福尔科·艾平一行访问北师大
- 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主任一行访问北师大
- 第一届中国细胞骨架前沿学术会议在北师大珠海校区召开
- 北京市人大代表调研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 北师大资产经营公司党委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会
- 北师大2018年招生宣传工作顺利完成 录取工作即将启动
- [观点]倪佳琪:“双奥之城”见证新时代青年成长
- [论坛]“中华文化国际青年研习项目2021” 在北师大举行
- 张凯赴西城校园(原辅仁大学校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
- 民革北师大支部召开2021年度工作总结会
- 北师大教育基金会荣获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
- 北京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俄语教师联合发展中心举办“励耘杯”“传承杯”大赛
- 实时互动课堂 助力乡村教育——北师大实验小学参与“授渔计划,乡村扶志”教学活动
- 张凯带队开展学校食堂冷链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
- 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七个一”主题活动
- 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 [预告]05.15 融合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教育创新论坛
- 资产经营公司举办青年干部专题业务培训
- [观点]张智华、田晔:电视剧中的青年形象建构
新闻公告
- [观点]焦豪: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03-16
- [预告]03.18 讲座:从“两会”看中国和教育 03-16
- 党委统战部召开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联席会 03-16
- “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京举行 03-16
高考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