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陆映波教授专访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陆映波老师,近日获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自2006年于北京大学毕业来北京语言大学任教之日起,陆老师一直以孜孜不倦的态度潜心科研,以兢兢业业的态度教书育人。在学术上,他为阿拉伯语研究贡献了力量;在教学上,他为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新的窗。本次获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在谈到此次获奖,陆老师谦虚地表示“只是幸运而已,比我优秀的老师大有人在。”他认为,与其说这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不如说是北语阿拉伯语专业在罗林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发展的结果。“个人与集体是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关系。我们这个集体对专业的发展满怀热忱,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前行。就像雷锋所说:‘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陆老师如是说。
书桌三尺,诲人不倦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陆老师认为是受到了学生时代老师们的引导。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们那样,自由、自在、自信地立于天地之间。从教15年来,他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他享受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思想的传递和火花的碰撞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是一件很有趣、很过瘾的事。”在教学过程中,他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受益,“对于教师而言,教书既是‘渡人’也是‘自渡’。我们在帮助学生成就生命的价值,学生也在帮助我们确立生命的意义。”在谈及教与学的关系时,陆老师这样说。
陆老师用“窗户”一词,来形容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刚入大学的新生,对新的专业一无所知。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就是这个专业的天与地,代表了这个专业的一切,教师就像一扇窗户,学生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洞察这个领域的缤纷与精彩。”
陆老师特别强调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在专业学习的前两年,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要让他们看到这个专业中最精彩的部分,学生们只有对所学内容本体感兴趣,而不是由于外在的诱惑和刺激去学这个专业,才能够像‘永动机’一样自主向前,乐此不疲,孜孜不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本身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潜心治学,上下求索
与阿拉伯语的相遇,于陆老师而言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缘分。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之中,他逐渐发现了阿拉伯语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并深深被其吸引。陆老师身上具有一种阿语人特有的踏实认真的气质。“老一辈人说‘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长时间‘深潜’下去,才能够感受到语言内在的美感和文化蕴含的魅力。”陆老师说。
学术研究,道阻且长。在见到黎明曙光之前,陆老师也曾经历过一段艰苦而疲惫的时期。于他而言,最为“煎熬”的日子是他读博期间,让他身心俱疲的不仅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更是如何将博士研究方向与日常教学实践真正结合的上下求索与反复试错。“教学是科研的灵感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补充和升华。只有将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与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筋骨相连’般的糅合在一起,才能让科研过程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并有效地反哺教学。”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陆老师认为,虽然导师和单位领导都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但语料收集过程的漫长、枯燥与论述方式的不断探索、否定、再尝试,都使得这一过程注定是终身难忘的。“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无论是坚持还是煎熬,都需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艰苦的状态,也就能更加清晰、敏感地洞悉生活本来的面目,当再抬起头的时候,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秉持着坚韧踏实的治学态度和全情投入的敬业精神,陆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先后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第九届优秀教学奖一等奖”、“北京语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语言大学年度教育创新标兵”、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外指委杯”全国阿拉伯语“金课”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北京语言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奖”。2019年底,陆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重点项目《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阿拉伯语外译项目,这是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以来,阿拉伯语项目首次入选“重点项目”;其作为负责人完成教育部项目“西方在中东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影响”,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北京市重点规划项目“中国海外形象研究”。
在教学工作之余,陆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数十次为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阿拉伯语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工作。谈到这一经历,陆老师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认识到语言学习过程基本训练的重要性,“每一次口译实践都是对语言基本功的一次历练,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基础就是全部。”在学生时代,陆老师曾把所有学过的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每到寒暑假,他就会把学过的课文再一次复盘背诵,直到今天,当年的课文依然历历在目。“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背过的课文就像手中的‘倚天剑’‘屠龙刀’,能够将各种复杂的语义信息分解成我最熟悉的语义单元,并套用头脑中课文现成的句式加以表述。”
以治学多年积攒下的经验和收获的感悟,陆老师希望给予北语学子一些学习上的建议。他认为,青春之所以宝贵,因为人们大多是在回望它,但对于身在其中的人,青春却常常是苦涩而迷惘的。当年轻人除了青春一无所有、踟蹰不前的时候,更应该跟随心灵的方向,朝着最富激情、满怀热爱的方向努力奔赴,尽可能抵制短期利益所带来的诱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看似苦涩枯燥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不留遗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陆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评教中多次得到满分的成绩。这是学生们对陆老师授课效果的肯定,“我希望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时间、精力上的投入,还应该有情感上的投入。学习一门专业,就是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任何一门学问,只有用‘热爱’去浇灌,才能展现出勃勃生机。”陆老师如是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陆老师所指导的学生在全国范围内的三次口译大赛中获得三次个人一等奖、两次团体一等奖、两次个人二等奖。在谈到这一经历时,陆老师谦虚地表示是学生努力的结果,自己并没有功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反而是自己很有幸能碰到如此优秀的学生。
陆老师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把课上好,在课堂上以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去吸引学生、以敬业和忘我的精神诠释专业的面貌、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最核心的能力是不断提升自己。“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的思路也会被打开。他们的不断追问,其实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和鞭策。”“教学相长”一词,也许是对陆老师最好的诠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陆映波教授专访
- 上一篇:信息科学学院召开秋季学期期末全院大会
- 下一篇:北京语言大学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
相关推荐
- 北语贯彻落实教育部部门预算“二上”培训会精神,安排部署2020年预算管理工作
- 法国拉罗谢尔孔子学院大学开放日活动
- 北语教师参加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线上培训
- 信息科学学院召开秋季学期期末全院大会
- 贾烈英院长赴北京西城区红莲中里社区参加老年模拟联合国大会?
- 商学院团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 我校喜获2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顺利开题
- 信息科学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召开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会
- 北语喜获1项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智能语音习得实验室师生参加INTERSPEECH2020开幕式
- 北语第2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拉开序幕
- 艺术学院教师党支部举办“崇德尚艺,立德树人”主题党日活动
- 歌声传递信仰,心声凝聚力量——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举办“颂百年征程 谱时代乐章”建党100周年晚会暨心声合唱团首演
- 网络教育学院传达巡察反馈会精神和要求,认真布置落实巡察整改工作
- 北语处级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组集体学习师德师风建设与宗教政策
- 谢大孔院参加“2021年中华文化大乐园—英葡园”
-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党史 悟思想 传精神”系列讲座第八讲开讲
- 商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网络会议
- 疫情下的人文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一瞥
新闻公告
-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小学汉语储备师资培训 03-16
- 法国拉罗谢尔孔子学院大学开放日活动 03-16
- 《周亮工年谱长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03-14
-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开设“冬奥小课堂” 02-28
- 波恩孔院成功举办“双重音乐会” 02-25
高考招生
- 北京语言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招生章程(2018)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