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新闻公告 >

冬奥组委中的信息科大人(二)

2022-02-28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对于冬奥,我们多数人只能看到运动员登顶的风光,很少有人会关注到穿着制服从赛场旁匆匆走过的保障人员,或在幕后默默坚守的工作人员。冬奥,也是他们的舞台和赛场。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也是所有这些“志愿者”的登顶时刻。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两位冬奥组委中的信息科大人的故事。

  给冰墩墩“掏耳朵”的人——陈曦

  校团委宣传部部长陈曦是冬奥会开闭幕式工作团队中的一员。2021年4月,经学校推荐,陈曦被借调至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工作,任联合运行中心主管及VOC(场馆运行中心)主管,主要承担国家体育场的场馆运行计划梳理、每日运行计划编制、每日运行报告汇总,协调完成运行方案、防疫方案编制等工作,同时负责协调对接转播服务、新闻运行、摄影运行、宣传、公共卫生、医疗等重要业务领域。

  海量的信息、专业的图纸、完全陌生的领域,怎样从学校工作状态迅速转换到场馆团队的工作模式,这是国家体育场给陈曦的第一个“下马威”。初到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的前三个月,整个场馆最晚关灯的办公室,除了演出仪式,就是陈曦所在的联合运行中心。

  针对运动员、媒体等八大客户群在仪式当天的流线和“门到门服务”,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和IOC(国际奥委会)每月都会召开一次场馆运行审议会,这也是IOC高度关注的运行工作会议。会议的筹备工作,也是陈曦所在小组的职责之一。“那就多干一点。”学习资料、整理信息、梳理梳理,看不完的文件、做不完的表格、改不完的数据,几乎每天早晨9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周末加班都是常态。

  除了处理文件信息,快速熟悉巨大的场馆也是另一个难题。可容纳9万余名观众的国家体育场,建筑面积有25.8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6层,12个核心筒和主电梯。不搞清楚空间和流线,就没办法做梳理各个客户群运行流线的工作。“那就多走走看看。”饭后休息的时间,每天走一条之前没走过的通道。国家体育场的每一层、每个通道,场外的每一条路、每一个流线,陈曦和她的小伙伴们都走过。她笑称,在国家体育场,每天运动步数少于1万步,都不叫上班。

  这种认真学和“工作狂”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冬奥会赛时。陈曦拿出了冬奥通的打卡记录,从2021年12月开始到现在,除了因为生病请过的3天病假,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场馆和办公桌前。陈曦开玩笑说,在电脑前用眼太多,眼睛散光都差不多增加了100度。

  陈曦在讲述自己在鸟巢的工作状况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国家体育场就像一只冰墩墩,场内有53个领域,如安保、设施、交通、医疗等,保障着场馆各项运行通畅,他们就像是冰墩墩的各个器官,而场馆运行就是确保这只最大号冰墩墩能够正常运动的血管。

  “在前三个月里,我一直在做很细碎的基础工作,有点像只是站在凳子上给‘冰墩墩’掏耳朵,很难看到它的全貌。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能够看懂全部的运行流程,也能看明白各领域之间的前置后置工作。在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我是真的很喜欢做运行。这种能触摸到场馆血管的工作,太过瘾了。”讲到自己做了将近一年的工作,陈曦这么说。

  在大型活动中,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齿轮啮合,互相关联。国家体育场53个领域汇聚了各类专业人才,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专家。做运行的人,不可能像专家一样熟悉每个领域,但是又必须做到相对熟悉,“在同一个专业维度能够跟专家对话,他才会带着你玩。”跟医疗领域巡视各客户群的医疗站和救护车点位,跟媒体领域去顶层马道和OBS区域踏勘,跟公共卫生领域确认防疫消毒流线,陈曦表示,和每一个对接领域在一起共同工作的过程,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守在电视机前的妈妈问陈曦,你在哪?陈曦想了想说,旗杆台后面,但是你看不到我。旗杆台后面是鸟巢用于闭环内外的物资交换的交接区。防疫工作是北京冬奥会的重中之重,仪式日当天,物资、设备在交接区的顺畅交换又是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仪式日前20天接手了交接区协调工作的陈曦,和她的同伴们就在2月4日零下十度的室外环廊里,守在那道栅栏外,随时等待协调。从晚上7点守到了11点,直到所有运行环节全部结束。国旗传递环节,场内传来《我和我的祖国》的小号声,环廊外,陈曦和她的同伴们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很辛苦,但是很骄傲。每个人都是开幕式的一颗螺丝钉,而我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最好。作为在鸟巢工作的唯一一个信息科大老师,我没有给学校丢脸。”陈曦在回顾这一年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如是说,“每一次参加服务国家的大型活动,都是在经历并参与历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高光时刻的守护者——于德鳌

  “冬奥经历,将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12月底,通过前期报名,学校党委统战部干部于德鳌被学校选派参与到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颁奖广场运行工作中。他所在的团队是颁奖广场庆典仪式领域的获奖运动员交通团队。他作为颁奖广场运行团队的流程协调主管,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对接与核对颁奖日程,协调车辆与交通陪同志愿者,编制颁奖日车辆及人员排班表,查询收集获奖运动员信息,制作并下发每日颁奖信息与运动员基本信息图册,保证每天颁奖日程流畅运行。

  获奖运动员交通既是整个颁奖流程的第一环也是最后一环。首先要将获奖运动员接到颁奖广场。由于闭环办奥,颁奖结束后,还需要将获奖运动员送至冬奥村。要保证整个流程的良好运行,对“初出茅庐”的于德鳌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于德鳌加入团队已是今年1月份,相较于团队其他成员自去年9月开始开展工作晚了4个多月。这也对他开展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初入团队对团队前期工作的不了解,以及与自己团队和其他领域同事的不熟悉等等情况。但为人和善、不怕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他,在加入团队近一个月后,就克服了融入度低、工作信息掌握不全、需要从头熟悉流程等困难。

  现在的他已经是团队中的“行家里手”。针对赛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信息需求,于德鳌收集整理、核对调整冬奥会比赛及颁奖日程18版,编制调整排班表6版,调整每日颁奖信息表2版。仅在赛时,根据运行中发现的实际需求,他14天内,共调整排班表2版,颁奖信息表8版,绘制、调整颁奖安排墙表及赛程墙表2版目,张贴每日颁奖安排及获奖运动员信息图册60余张。

  赛时,需要第一时间收集比赛结果并通知团队对外联络负责人,从而以最快的时间收到获奖运动员团队反馈,为后续可能会出现的运动员未携带领奖服、行程变更、着急赶往训练场地、未做好颁奖准备等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留下更多的时间。每天早上9点出发,晚上10点返回驻地,然后加班到凌晨的状态对于德鳌来说是家常便饭。

  颁奖广场是冬奥会区别于夏奥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作为北京冬奥会颁奖仪式的主要举办地和展示地之一,北京颁奖广场,自2月6日至2月19日,经历了14个颁奖日,共举行了30场颁奖仪式,为17个国家的150多名获奖运动员颁发了奖牌。“颁发奖牌、奏国歌、升国旗。这是每一位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而我们,则负责守护这一耀眼的时刻。”

  “当我真正的走进冬奥,融入到冬奥大家庭时,我深知使命在肩的责任,容不得我对工作有一丝懈怠。在冬奥会开闭幕式现场观礼时,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式浪漫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和而大同的包容。现场见证了中国7面五星红旗在颁奖广场高高升起时每一个中国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也近距离看到了运动员喜极而泣和奖牌绽放光芒的瞬间,感受到了“美美与共”的梦想与荣耀。”

  “颁奖广场是为数不多需要转场的非竞赛场馆,2月23日,我已前往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投入到冬残奥会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当中。我将继续发扬信息科大人的“勤信”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为冬残奥会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德鳌说。

  (供稿/图片:校团委 张晓莹 编辑:田驰正 审核:王学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冬奥组委中的信息科大人(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