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勇担新时代使命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
10月7日,《光明日报》第8版头条位置刊登了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的文章:《勇担新时代使命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
勇担新时代使命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本体。在中外交流领域,教育是人文交流领域最为活跃的因素,而语言作为跨越中外之河的彩虹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金钥匙,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明多样化的深刻影响,我们倡导建设多元共存、交流互动、持续发展的人类语言共同体,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语言共同体倡导人类语言多元共存
多元是人类语言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当前世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世界语言格局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一部分,也同样如此。2018年中国政府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会议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为主题,通过了重要成果性文件《岳麓宣言》,强调“保护与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所以,多元是人类语言共同体生息的根本,要通过全球语言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语言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人类语言共同体倡导人类语言交流互动
交流是人类语言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们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力量、国际理解的力量、文明传承的力量和文化传播的力量。语言交流成为促进沟通、互相尊重、包容理解、维护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要手段。因此,建设人类语言共同体,就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语言沟通的重要作用。
人类语言共同体倡导人类语言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语言发展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形态的发展。从语音到文字到电子化再到多模态,信息传递的方式不断改变,交流沟通的形式和语言载体不断创新,语言共同体要适应新形势,发展新业态。每一种语言也都不会停滞不前,必然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内部系统。语言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的表达,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离不开语言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以色列希伯来语的复兴,就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昭示着古老语言在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故步自封,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人类语言共同体的建设也需要在发展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
保护语言,促进发展;保护文化,共享和平
语言承载文明又影响文明,语言展现世界也塑造世界,语言伴随社会演变又与社会共同发展。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增长的标志。保护语言,促进发展;保护文化,共享和平,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应有担当。北京外国语大学致力于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将服务国家使命和追求学术卓越相结合,将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将多语种优势与专业化研究相结合,做好全球语言的教育、研究、服务和保护工作,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中做出新的贡献。
服务国家战略,加强语言教育。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作为全国开设语种最多的高校,北外正大力加强非通用语种建设,积极推进“非通用语种+通用语种”的复语型人才以及“非通用语种+学科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非通用语教材辞书方阵建设,打造国际中文教育教材方阵、国际多语种教育教材方阵、多语种期刊方阵、多语种语料库方阵等育人、研究、服务、传播平台,建设全球外语类大学联盟、中国外语慕课联盟,加强全球语言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探索“互联网+”“汉语+”等国际中文教育模式创新之路。现在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国家对外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升,需要的是爱家国、会外语、懂中国、知世界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我们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中国,为国育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推进学科融合,深化语言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55年全世界90%的语言将不再使用。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文化的消亡,这是人类文明多样性面临的巨大挑战。开展全球语言研究,尤其是聚焦于已开设的101种外语语种的本体研究,为全球语言研究和语言保护贡献中国智慧,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在建设世界语言博物馆,建成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实验室,建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中心、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融合不同学科,聚焦前沿问题,激发语言研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创新实践方式,拓展语言服务。中国正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展现新型大国形象,需要强大的对外传播能力、文化影响能力、全球领导能力为支撑。外语沟通能力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北外将继续秉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使命,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服务,为国家语言能力提升作出贡献。学校顺应国家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求,新成立了国际组织胜任力发展中心,为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实现外语升级、修炼升级、平台升级;建设23所海外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为满足全球中文学习需求提供高品质的语言服务;以101种外语为媒介,激发41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和3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潜力,为中国企业和商务行业等走向世界提供语言支撑。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百年奋斗伟业有力地证明,外语是中国认识世界的敲门砖,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催化剂,是中国贡献世界的加速器。可以说,在中国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历程中,外语是我们外语人献给党和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时代、献给世界最美好的礼物。
文章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0/07/nw.D110000gmrb_20211007_1-08.ht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勇担新时代使命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
相关推荐
- 我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学习研讨会
- 2019-2010学年第一学期音乐普及教育结课汇报演出举行
- 北外参与主办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
- 我校学生在“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国际青年论坛视频大赛中夺冠
- 我校组织集中观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节目《榜样4》
- 《劳动午报》报道北外为教职工办“十件实事”举措
- 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用必然定义偶然,以青春成就未来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语能力登高计划”2020年英语培训开班式举行
- 校领导看望慰问北外驻冬奥组委总部志愿者
- 我校召开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部署会
- 我校获得北京市多项教育教学奖项
-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首期涉外法律人才培训班结业
- 北外学子荣获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创业教育国际大赛多个奖项
- 北外任文教授当选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理事会副主席
- 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
- 北外游泳队在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取得佳绩
- 北外举办“庆祝三八、筑梦冬奥”系列活动
- 学校党委开展新任处级干部集体谈话
- 北外举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专题多院校英语口译大赛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组长扩大会议举行
新闻公告
- 北外党委学习贯彻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 03-15
- 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未来 03-15
- 北外举办“庆祝三八、筑梦冬奥”系列活动 03-08
- 北外薛庆国教授在阿拉伯媒体撰文讲述中国奥运故事 03-07
- 北外召开非通用语口语入门系列教材工作推进会 03-07
- 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 03-05
- 北外获批5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03-04
高考招生
-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