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青年强】闫森:可穿戴设备的探路者
“加班久了,喊你起来走走”“持续监测心率,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科学算法,指导你健康运动”……近年来,随着运动手环、智能手表以及VR眼镜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可穿戴设备的概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个仅需戴在身上的设备,能够通过数据交互检测身体状况,如今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人体健康的监督者,可穿戴设备诞生的背后,离不开体域网领域研究者们的辛勤付出,西安交大电信学部的80后教授闫森正是这批科研大军中的一员。今年3月,他获颁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可穿戴天线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交大,埋下科研种子
走进闫森的办公室,一张长桌上堆放着厚厚的文献资料,摆放着各种实验材料:标准测试天线、微波线缆、信号发生器等等。看到记者后,他热情地打招呼,并带我们进入一间实验室,向我们讲述了他和团队的故事。
2003年,闫森考入西安交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习。“交大的传统就是基础厚,到现在都很重视基础课教学。当时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将深奥的原理讲述得通俗易懂,使我们如沐春风”,闫森说道。
读研时,闫森在导师的指导下与企业合作研发产品,他感受到,企业对于产品实效性要求很高,而科学研究是更注重前瞻探索性的。这也让他明白了毕业后的路该怎么走。在科研中,闫森遵循着两个坚持,“我认为对于科研工作,兴趣和自律是最重要的,兴趣让你一直热爱科研,自律让你专注于科研”,闫森笃定道。
经过本硕七年的系统学习和科研训练,他对可穿戴天线及器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交大老师们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下,他决心以此为研究方向。于是进入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是他认真思考后的一项自然选择。
重交流,碰撞学术火花
2011年,闫森赴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学习,2015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先后取得鲁汶大学博士后基金和比利时佛兰德研究基金会(FWO)博士后基金的资助。2016年2月,闫森前往久负盛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交流访问。随后,2016年8月至9月,他横渡大西洋,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闫森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
在国外学习交流期间,闫森一直专注于可穿戴天线的研究。“在读博的前两年,由于找不到创新点,我没有一点成果”,闫森回忆起留学生活时说道。
有一次,在和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师兄喝咖啡时,聊起了电磁超材料。“如果将电磁超材料与可穿戴天线结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闫森思考着。
灵感有时不期而至,随后火花被付诸实践,他迅速找到了学科交叉的创新点,开启在天线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如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等的高频次发文之旅。“咖啡事件”过后,闫森更加认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交流不仅可以较快地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有可能碰撞出新的观点”。
2017年,闫森回国,随后入选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担任特聘教授。目前,闫森的科研团队有10余人,“如今是可穿戴天线2.0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可穿戴设备在更小的体积下实现多种功能”。在闫森的带领下,团队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正在致力于实现在5G通信环境下与可穿戴天线的融合发展。
关于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闫森表示,自己也是首次做导师,还未形成相对完善成熟的培养体系,但有一些“独家心得”,那就是注重对学生的分类培养,“我通常是在学生研一时给他们布置一些小项目,从中发现其特长,到研二时,才会给他们布置具体科研项目”。闫森坦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交流是灵感的源泉,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多多与人交流,包括学术大咖还有身边老师同学等”。
拼未来,已经准备妥当
如今,西安交大进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进入倒计时阶段。闫森认为,创新港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关键契机,是学校再次腾飞的巨大平台。“创新港的建成和使用,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积极努力探索一种大学发展新形态,这是交大人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闫森谈到。
现阶段,闫森团队致力于用微波技术测量生物数据、在不同通信环境下确保体域网数据的稳定以及纳米天线的研究。“定义纳米天线,以及纳米天线和可穿戴设备结合,使之更好地在国民健康、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作用,我们正在努力。”
“创新港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绝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我深信在这个平台上,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话,使我们的科研语言与企业的产品语言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闫森坚定地说道。“同时我也看到学校正在创新各种体制机制,激励教师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闫森和团队已经做好准备,“只等学校一声令下,我们就像六十多年前西迁前辈们一样,背起行囊,向西向远方,在新的创新高地上干事创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交大青年强】闫森:可穿戴设备的探路者
相关推荐
- 各单位传达学习2020暑期工作会议精神(三)
- 创新港科教公共平台获得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支持
- 【思源时评】抗疫不误发展,我们可以这样做
- 赵玺:建设引领大数据管理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
- 【学科前瞻三十年】李辰:基于信息化技术提升国家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 李昂:为祖国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 西安交大2020年秋季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在创新港举行
- 书院定制毕业礼物出炉:愿你所到之处,晴空万里
- 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科创月”活动抢先看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安交通大学
- 机关与直属各单位开展广播体操风采展示活动
- 【暑期不放假】聚焦人才培养,服务“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
- 2020年资生堂集团助学金颁发仪式举行
- 【友爱青年】迎新志愿者成为新生眼中最美“学长”
- 【西迁新传人】严如强:国民经济重大装备的“守护者”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微宣讲首场活动暨西安市中小学学习弘扬西迁精神系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举行
- 校级公共平台设备托管签约仪式举行
- 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平台建设掠影(二)
- 西安交大召开2020年首次新任干部集体谈话会
- 在学校公房超定额有偿使用改革中收获满满的感动
新闻公告
- 学校即将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10-25
- 西安交大举办2020年第二期新任职干部培训班 10-25
- 西安交大举办2020年第二期新任职干部培训班 10-25
- 西安交大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乒乓球赛冠军 10-24
高考招生
-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