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西安交通大学 > 新闻公告 >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

2020-04-26 0 新闻公告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伴随着秦巴深处一场清冽的甘霖,庚子年的谷雨时节如约而至。经历了春的温润,万物在阳光和雨水的滋养下,拥抱着大地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雨是春的脚步,水是山的流连。深深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深深想念是家乡人民的期盼。5年又66天后,总书记再回陕西考察。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那一次,绵绵乡愁浸透了时光。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总书记心中写满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深深眷恋。

这一回,浓浓牵挂铺满了行程。4月20日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委书记胡和平和省长刘国中等陪同下,走进了三秦的山川大地。

从牛背梁到金米村,从平利老县镇到陕汽车间,从西安交通大学到大唐不夜城,总书记的脚步不仅有深情更有深意。他期望着山水常绿,也牵挂着万家欢笑;谋划着百业兴旺,也嘱托着使命担当。

听党指挥跟党走 滋养初心铸灵魂

1956年8月10日,上海徐家汇火车站。

刚刚入职交通大学的陈国光打包好行李,处理好房产,带着妻儿,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西去西安的列车。他手里的车票上印着一行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60多年前,西去的列车载着6000多名师生,从长江三角洲出发,到达古都西安。他们是黄土地教育的拓荒者,是共和国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在一片广阔的麦田里,一所高等学府拔地而起,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交大奇迹”。

60多年来,从改变西部落后面貌到为国家培育近30万名英才,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了耄耋老者,历史的波澜与壮阔,西迁的豪情与故事,都浓缩成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

4月2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仔细端详这些照片和实物,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提“西迁精神”。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总书记回信亲切勉励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为西迁老教授点赞。

“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们亲切地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总书记,老教授胡奈赛激动得热泪盈眶:“总书记向我们抱拳问候,令人动容、令人感动。”

弦歌西向铸丰碑,立心天地为家国。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一大批来自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文教、卫生、军工等行业的“西迁人”扎根关中平原、秦巴深处,为陕西、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挥洒青春、贡献身心。

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60多年来,“西迁精神”薪火相传。

如果说60多年前的西迁是一曲西部壮歌,那么今天挺立于西咸新区的中国西部创新港则彰显了一所大学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使命。

60多年前,交大用3年时间从上海迁到西安;60多年后,依然是3年,交大在西部建造了一个科技之港,交大人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2015年2月,习近平在陕西视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年后回到陕西,总书记再谈延安精神,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断强调要发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让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

这些伟大革命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风险、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力量和宝贵财富!

风雨无阻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相信西部和西部的广大干部群众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节选自2020年4月26日陕西日报头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layout/202004/26/node_03.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