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新起点 再出发 开启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三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内涵发展,抢抓机遇促改革,追赶超越谋转型,为实现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今起开设“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专栏,集中展示学校“十三五”建设成效、生动呈现“双一流”建设良好发展态势,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建校90周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新起点 再出发 开启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记者 王格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双一流”建设启程的重要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十三五”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支持力度,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统筹布局,协同推进,积极建设具有西电特色的学科体系。
万道河、千重山,路途艰难但成效显著。西电学科排名持续攀升,国际影响持续提升,学科结构持续优化,学科骨干持续涌现……更多的收获夯实了西电人前行的底气,坚定了实现目标的信心。
以国为先
整合优势学科提供“神助攻”
2021年3月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三幅由中国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所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火星上的山脊、环形坑和沙丘被清晰地拍下并传回地球。
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约5500万公里,最远则可达到4亿公里,要想让探测器获取到的火星各类图像和数据近乎无损地传回地球,数据压缩必不可少。
这次火星探测一共有13个科学载荷,其中5个载荷是需要进行数据压缩的,西电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李云松负责的图像传输与处理团队参与了此次全部压缩任务。“这次是我们处理数据类型最多的一次,有可见光的、高光谱的,还有雷达的,每种类型对压缩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做的,就是在处理资源非常少的情况下,针对不同数据特性和质量要求设计高性能压缩,不断优化算法,开发性能好、复杂度低、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算法”,李云松表示。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2000多年前,屈原向天而问,如今,从探访月球的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再到执行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李云松团队研发的宇航图像压缩芯片让我们得以获取高清大图,一窥宇宙星辰的“真容”。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为大国重器研发做出贡献,这不是个例。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面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应用迈进国际前列,形成了与主要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的自主科技体系。“十三五”期间,产出了C波段、85%效率和Ka波段、51%效率的氮化镓微波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芯片,低导通电阻的3300V碳化硅MOSFET和10kV碳化硅IGBT功率器件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氮化镓射频器件专利300余项,碳化硅器件专利180余项,数量均列全球第一。
紧盯国际前沿、坚持中国特色、立足自身优势,西电学科建设发力迈进。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西电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位居全国并列第一。
2018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网络空间安全学部成立,郝跃院士、刘宏伟教授、焦李成教授、马建峰教授分别出任学部主任,至此,四个学部正式“组团出道”,以“高、新、特”作为重要努力方向,确立了“学院为行政实体,学部为学术实体”的管理架构,夯实基础、追求高度、实现引领,培育新方向、开拓新领域,强化特色优势。
学部制是西电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也释放出学校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的强力信号。
以实行学部制为抓手,西电不断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梳理学科方向,明确学科负责人、学科方向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主体,落实了学科建设责任,通过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为一流学科建设增添新动能。
锚定急需
助力潜力学科正式“出圈”
西电南校区的一片空地上,一座挂着“逐日工程”标识牌的高塔显得十分醒目,它便是2018年正式启动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地面验证实验装置——“逐日工程”演示验证系统支撑试验塔。
距这座高塔仅几百米,有一个由6座塔6根索驱动的馈源舱装置,把这个50米射电望远镜模型馈源舱等比例放大10倍,就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实现毫米级动态定位大跨度柔性并联索驱动馈源支撑装置基本一致,让被称为“观天巨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看”得更远更准。
在这两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试验装置背后,是一支“驱动观天之眼 敢采九天之火”的团队——电子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群体。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电子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机电耦合天线结构设计研制,迈向以空间太阳能电站设计研制为主的多个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创新之路,蓬勃向上、追求卓越,从陆地、海洋到天空、宇宙,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西电智慧、西电方案和西电力量。
西电的学科建设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序推进“3+1+N”一流学科扩容工程,重点加强一流学科群、传统优势学科群和国防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强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密码学、空间科学、量子信息、区块链、智慧交通、脑科学、深地深海等国家重点布局前沿领域的建设和培育,同时建设好数理等基础学科,特色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确保学科提高度、扩广度、加深度。
在ESI排名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稳居全球前1‰,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陆续进入世界排名前1%。
世界学科排名不断攀升的背后是西电越来越清晰的学科发展思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基础,探索前沿,协调发展”。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紧锣密鼓的307天后,西电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宣告成立,这是网信工作小组成立后,全国高校中首个成立的专门面向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院。
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的成立过程,充分反映了西电人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学会了抢抓机遇,走向了民主办学、教授治学的道路。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十三五”期间,这个依托学校信息安全、密码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对抗等优势学科力量组建的新学院,秉承着守卫国家第五疆域的不变初心,不辱使命、成果亮眼:
2015年,被中央网信办确定为首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两个;2016年,胡予濮教授在欧洲密码年会向全球密码同行报告攻破原本有望成为国际密码学研究新技术的GGH密码映射方案,在世界密码学领域引起轰动;2016年,国家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获批;2017年,以排名第1的优异成绩入选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抢抓机遇发展新兴学科,学校注重把传统学科优势转化为硬实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大师+团队”、与外部机构强强联合等方式,实现了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优化,诸多潜力学科正式“出圈”,西电“实力派”学科群不断壮大。
服务人民
以科技“心”践行报国志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学科建设的价值旨归。
2019年5月7日,作为学校的定点扶贫县,陕西省蒲城县按照贫困县退出程序,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蒲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矢志奋斗的结果,而这背后也凝结着无数西电人的心血和汗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学校从科技、产业、教育和消费四个方向与蒲城结对,助力脱贫攻坚,秉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5年时间里,西电一批批科技工作者无数次往返于蒲城和西安,把设备、技术带到蒲城,让科技成果在蒲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立足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建起了整合农业专家、农业技术、涉农专利、农业服务等庞大数据的信息服务平台“农掌门”,为当地农民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高效打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顺利帮助蒲城县1300个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五年间,刘志镜教授团队40多名专家深入蒲城县田间地头实地调研,多次走访对接蒲城县农业设施服务局、科技局以及农户,精心设计并不断更新升级“农掌门”平台。
西电还为当地建成了西甜瓜、奶山羊、食用菌以及金银花等4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成立了由34名专家组成的科技扶贫专家帮扶团和科技扶贫博士服务团,“农掌门”科技惠农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奶山羊智能养殖系统、“利农宝”智慧大棚控制系统等多个科技扶贫项目落地,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的融合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立足陕西,服务全国,“农掌门”的经验现已成功推广到我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年均产值超7亿元,直接带动数十万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间接帮助全国万余贫困户解决生产问题。
2020年,当新冠疫情突然袭来,西电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优势,让科学技术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赋能,冰冷的机器带着西电科研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来到人们身边,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系统新技术研究所副教授张亮设计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检测筛查模型系统,极大缓解了医护人员紧缺、确诊检测工作耗时较长等问题,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信工程学院教授相征团队依托科研积累与技术优势,快速研发了“疫情高风险区域防控测温与身份识别预警及疫情数据分析系统”,为疫情早发现、早隔离和主管部门实时掌控监测疫情、分析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电子工程学院冯伟及团队成员,建立了基于强关联规则的疫情发展分析与预测模型,对疫情进展和趋势进行科学评估,这对于疫情防疫物资保障和后期经济生产活动部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从国家级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深空探测,到潜入深海;从体量级的重大仪器装置,到纳于掌心、托于指尖的微小芯片;从铸造看不见的网络安全盾牌,到将不断迭代更新的材料用于日常生活;从用于国防建设的雷达高科技,到便利普通人的智能新技术……西电的学科建设真正做到了为国奉献、服务人民,真正把科研做在了祖国大地上。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站在“十四五”的始点,站在九秩西电、奋进一流的新起点,西电将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以学科建设为有力抓手,矢志为党为国培养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西电,必将在一流学科建设的“西电道路”上行稳致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新起点 再出发 开启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 上一篇:骆清铭院士应邀来访
- 下一篇:包为民、李应红、吴培亨院士来校作报告
相关推荐
- 学术抗“疫” 西电开启云端学术盛宴
- 国家发改委对西电“校企行”行动进行中期调度
- 解思深院士一行来访交流
- 西电3项目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大奖
- 西电学子在全国日语演讲赛西北赛区预赛获特等奖
- 西电学子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佳绩
- 网信院组织开展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暨机关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 校领导带队赴阿里巴巴丝路总部?访问交流
- 交通银行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调研交流
- 竹园3号书院学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 “云答辩”来啦 电院举办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期线上答辩
- 西电研究生宣讲团:重走长征路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 网信院开通虚拟教研室 保障教学工作平稳运行
- 人工智能学院赴蒲城县进一步推进落实扶贫工作
- 竹园1号书院微光志愿者健康义诊再行动
- 祝福母校 展望未来——通信工程学院召开2021届毕业生座谈会
- 回眸2019|体育健儿屡创佳绩 各项赛事收获颇丰
- 科技+教育助力精准扶贫把握方向---通院党委组织师生赴蒲城开展科技教育扶贫活动
- 蒲城县召开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西电获多项表彰
- 数统院领导带队走访学生宿舍送温暖
新闻公告
- 西电举办中国军队直招军官政策宣讲视频会 03-16
- 西电2022年春季兵启航奔赴军营 03-16
- 西电广研院传统刺绣美育公开课 03-15
高考招生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章程(2015年)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