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农掌门”创新高校科技扶贫新路径
■记者 付一枫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行勇
“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
“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的设施大棚西瓜
“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的设施大棚甜瓜
“想发家,种西瓜!”。
在蒲城县城以南20公里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内,460余种西甜瓜迎来收获的季节。
2013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定点帮扶陕西省蒲城县。学校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特色学科和智力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当地西甜瓜产业发展。计算机学院刘志镜团队量身定制研发了“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凭借“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帮扶模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扶贫事业,走出了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创新科技扶贫新形式
“‘农掌门’是一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刘志镜教授介绍说,2015年8月,陕西康田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他们,要求为其设计开发一个惠农服务平台。“陕西蒲城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定点帮扶单位,我在那里插过队、下过乡,对当地很有感情,于是就答应了,双方合作就此开始,‘农掌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要实现科技精准扶贫,首先了解乡亲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把准贫困堵点和难点,才能对症开方。刘志镜马上返回蒲城县这一他心中的“第二故乡”,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插队”。
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的蒲城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西甜瓜产业是蒲城县传统优势产业。然而,产业智慧化程度低、附加值低、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民收入微薄,落后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蒲城县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刘志镜团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发出蒲城县西甜瓜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农掌门”。
从一开始着力建设基础农业服务平台、农业专家评估体系,到一步步实现智能农业监控系统、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功能,刘志镜教授团队40多名专家,深入蒲城县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考察70余次,精心设计并不断更新升级“农掌门”平台,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贫困户精准脱贫致富。
如今,平台整合了农业专家、农业技术、涉农专利、农业服务等相关数据400多万条,架起了农民与农业专家、农民与企业、农民与电商平台之间的一座科技桥梁,高效打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平台已累计解决农业问题21万多个,辅导蒲城酥梨种植20万亩,辅导蒲城西甜瓜种植17万亩、新品5万亩,助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顺利帮助13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间接帮助全国范围内万余户贫困户解决生产问题。
目前,农掌门已应用到我国陕西、云南、宁夏、甘肃、青海、山东和东北等18个省市地区,并走出国门,推广到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和俄罗斯等地区。
2019年,学校《农掌门科技扶贫 搭建农民致富新平台》成功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精准把脉开出扶贫良方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从“渠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在刘志镜看来,精准把脉、需求导向是关键。
2017年12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组建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为主体的基地专家工作站,每年固定投入1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
“扶贫首先要切好‘脉’。”刘志镜表示,“‘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就是扶贫的‘脉’,农掌门就是根据我们切的‘脉’去实施扶贫的。”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国各地联建18个“科技大棚实验基地”,实现种子的本地化与优选,解决“种什么”的问题;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远程技术服务,开展种植技术咨询服务,搭起农民和农业专家之间的桥梁,解决农民“怎么种”的问题;通过“联采联供联盟”和“电子商务平台”,搭起农民和产品经销商之间的桥梁,加上网络推广营销服务,解决农民手中的产品“卖给谁”的问题……
精准“切脉开方”,自然扶贫“疗效显著”。2019年,“农掌门”基地实验新品种西甜瓜460余个,属国内首创,也是一地实验460种异地瓜种成功的世界首例。在这里,“农掌门”坚持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最大限度降低种植风险、提升种植收益,实现西甜瓜连年优质丰产。
在“农掌门”的助推下,蒲城县西甜瓜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8月,“农掌门”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创业英雄汇”节目,当场获社会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农掌门”品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农掌门”瓜王大赛在陕西、山东等地举行,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观看农民达300万人。“农掌门”已经在西甜瓜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产品现已成为西甜瓜领域全国著名品牌。
扶贫成果再扶贫
“通过多年扶贫实践,我认为产业是农业扶贫重要内容,发展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掌门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了它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刘志镜表示。
经过近5年建设发展,“农掌门”走出了一条“以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主导,以农业专家为支撑,以多领域专家融合为纽带,以农业产品全产业链服务为主线,以品牌战略为商业价值推广”的全新的精准扶贫实施路线;探索出了“高校+政府+县域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产品经销商”的“七位一体”助推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资源汇聚与整合,建立开放式帮扶体系,推动产业发展,以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致富。
在此过程中,“农掌门”积攒了丰富的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成为产研融合、示范带动的典范。
为了将经过实践验证、卓有成效的扶贫成果发挥更大功能,让更多农民朋友享受科技扶贫红利,刘志镜团队积极开展“扶贫成果再扶贫”计划,打造一批具备“可自身造血、可复制、可持续发展”3个特性的乡村企业,把科技变成县域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积极培养富民产业、实行乡村振兴。
目前,陕西深度贫困县白河县的5家企业复制农掌门的经验,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白河县成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木瓜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依托“农掌门”原有平台以及运营经验,促进白河县木瓜产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年6月2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西电“农掌门”创新高校科技扶贫新路径
相关推荐
- 网信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专题学习会
- 三好三有毕业季|ATT团队开展毕业季专题党课培训
- 学风建设 | 海棠2号书院开展四级模拟考试
- 党史巡讲进书院暨宣讲团中期推进会举办
- 陕西省第十二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校赛举办
- 海棠九号书院举办第二期“最美笔记”展览
- 物光院召开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 学百年党史 迎九秩校庆 传三系精神 创一流学院 | 计科院党委赴中电太极(集团)有限公司调研交流
- 直饮水机“进楼” 后勤不断提升保障服务水平
- 精准帮扶暖心资助 多措并举共战“疫”情
-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2021年研究生招生校内宣传工作全面展开
- 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研讨会在西电举行
- 首夏清和 计科院第二批返校学子集结完毕
- 微电子学院举办2020级教改、卓越班新生见面会
- 计科院赴蒲城县开展留守儿童慰问及乡村振兴调研与帮扶工作
- 迎新季|厚植新生土壤 培育网安之花
- 空间院钱学森班2018级本科生刘昀泽做客“品悦丁香·分享者”开展“竞赛从零开始”主题讲座
- 叙友谊 话合作 搭平台 促发展--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教育集团领导及教师一行赴华中师大附中学习交流
- 劳动最光荣 奋斗不止息|广州研究院党支部开展“珍惜劳动,尊重劳动”主题学习
- 中国羽协致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表达感谢
新闻公告
- 西电举办中国军队直招军官政策宣讲视频会 03-16
- 西电2022年春季兵启航奔赴军营 03-16
- 西电广研院传统刺绣美育公开课 03-15
高考招生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章程(2015年)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