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哲学学院学子在一线
通讯员:王小雅、毕冉、邹鹏天、杨阳
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出现打破了神州大地的宁静,我国政府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了反应,吹响了疫情防控的号角,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战“疫”。在珞珈山的哲学学院里也有着这样一批战“疫”人,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身体力行参与了这次抗疫战斗。
哲学学院2018级哲学基地班罗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罗鑫同学响应家乡切实控制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主动请缨,于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陈家村五组做防疫志愿者工作,为防疫抗疫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返乡大学生,罗鑫主动向村委会请缨,帮助村子在村口设置关卡,对进出人群进行严格的限制与排查,以降低人传人的疫情传播风险。之后,他毅然地担起了“守路人”的职责。工作期间,罗鑫同学坚持每天把守在村口关卡,检查行人及车辆的通行证并放行公务用车和救护车。此举保障了村民的基本出行需要,同时很大程度上切断了疫情于村内外的双向传播。
罗鑫凭借自身知识素养,对来往村民做了疫情相关的宣传劝导。值班期间,他号召乡亲们不要搞聚集性活动,尽量少出门,不厌其烦地叮嘱村民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此外,他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并向村民宣传普及,号召村民不信谣、不传谣,关注权威信息,呼吁大家做疫情期间正能量的传播者,保持良好心态。
在值班期间,罗鑫坚持记录人员流动,将每天通过路口村民的姓名电话及车辆的车牌号记录下来,无一遗漏。一旦村民出现疑似症状,就可以通过其出行记录最快地确定其接触人群和出行轨迹,以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哲学学院2016级哲学基地班鲁峻僮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鲁峻僮同学心系武汉,身体力行,想方设法为援助武汉尽自己的一份力,为防疫抗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鲁峻僮及其家人积极响应武汉大学青岛校友会的组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款3000元。他还积极报名参与家乡淄博市共青团的义务志愿招募。
鲁峻僮在疫情防控期间就物资筹集方面开展工作。他曾经在大二暑假参加过新加坡的暑期学校,结识了新加坡的老师。疫情期间,国内国外医疗物资供应持续紧张,他收集相关资料,积极联络海外线的新加坡和国内吉林省朋友家的医疗企业作为物资供源,为口罩、护目镜一类医疗物资的调配工作牵线搭桥。他与父亲参与协助对接一些医疗物资信息,特别是吉林省的医疗防护企业的物资,交由政府统一调配。此外,鲁峻僮同学还在朋友秦启培的帮助下和武汉市恩施州商会对接,尽力为恩施提供部分海外线的医疗物资渠道,对医疗物资信息的畅通起到了帮助。
鲁峻僮说:“我相信,虽然我们只是援助歼灭、打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伟大洪流中的一滴水,但千万滴这样的水加上中央的统一坚强领导,势必能战胜疫情,还我平安健康宁静之校园!”
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魏心妮
面对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抗击新型肺炎之战,魏心妮同学身边的很多同学、家人和朋友感到十分害怕和担忧,而深处重灾区的武汉人民更是经受着封城的煎熬。看到焦虑、恐惧和无助的同学们,怀着“共克时艰,我与武大同在”的理念,魏心妮决心利用专业所长,帮助心理受到创伤的同学和武汉人民。她和我校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何品慧一起在微信公众号上撰写了多篇“疫情之下的心理自助指南”,旨在让更多同学和身处恐慌之下的普通人正确应对心理压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文章累计阅读量3700余次,同学们纷纷留言表示“很实用”“非常受用”。同时,文章也被学院和学校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网站转发。
魏心妮说“我谨记导师的教诲:心理学应该走向人民,关心并服务社会。也将持续关注疫情的发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传播更多科学、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哲学学院2016级哲学基地班屈文鑫
屈文鑫同学家住湖北省襄阳市,她所在的社区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参与到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斗争当中。她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时时刻刻也想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因此一直在关注着社区的相关行动。当社区发出征集志愿者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选择了一项具有一定危险系数的服务——对社区住户进行排查,了解各户的的人员居住和健康情况。
每天早上要很早起床,全副武装先集合报道,然后接受分配的任务,两人一小组对一单元住户进行核查。她和另一名党员同志马不停蹄,不漏一户,不放弃每一扇能敲开的门。这项工作非常辛苦,在冬日里她也经常是汗流浃背。
她说:“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太多“逆行者”们,是他们的敬业勇敢为我们保驾护航,我所做的和他们相比不值一提,但尽管只是一份微薄的力量,我收获了住户们暖心的笑容和关心,我为整个社区的健康付出了我的努力,同时我也获得了继续为党、为国家贡献一生的强大动力!”
哲学学院2016级哲学基地班郑洸宇
郑洸宇同学作为学生党员,返回家乡襄阳后,密切关注着家乡的疫情发展并主动请缨成为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工作期间,郑洸宇同学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宣传防疫知识,做好小区人员出入登记、测量体温、严格劝退外来人员,以降低人传人的疫情传播风险。上岗第一天,不巧襄阳气温骤降、风雪交加,郑洸宇顾不上回去添加衣物,而是提着喇叭走遍小区角落,提醒居民注意卫生、勤锻炼,尽量减少出行。
“这次家乡生病了,换我来保护她。”郑洸宇同学说,“我记得陶德麟先生曾说过,做哲学的要关心现实的人。惟愿疫情快点结束。”
哲学学院2019级哲学班熊思琪
作为一名武大学子,熊思琪同学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疫情爆发以来,她便密切关注着疫情动态,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次抗疫行动里作出一份贡献,充当一个角色,发挥出自己更加切实对口的作用。
经学校平台组织,熊思琪同学联系到了一名武汉大学附属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孩子,在线上为其提供了一对一无偿家教。她的备课工作做得格外认真,细致到每一个题型,每一种问答方式,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熊思琪同学说:“与其说我是在进行着一份崇高无私的志愿工作,不如说是平台给了我一个实现自我的宝贵机会。”
哲学学院2017级心理班丁唯嘉
丁唯嘉同学现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郁之虹老师牵头召集的“社工共振”团队里工作。抱着“纵使不能上前线,在幕后也可尽自己一份力”的想法,她进入了“社工共振”团队接受集中的培训,在团队中被分属于群助手小组。2020年2月8号,她们整个团队进入了方舱群,社工专业的老师负责整理舱友(方舱内的患者被称呼为舱友)在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心理专业的老师需要关注群内一些舱友的情绪状态,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来自医疗系统的老师负责医疗方面的解答。而作为小助手,她的工作是实时记录下舱友提出的每一个的问题,并在共享信息中不断更新需求的进展,晚上九点团队复盘工作结束后,整理工作日志汇总。
她帮助建立了一个只属于方舱群的公众号,其中的第二篇推文是一个即将出舱的舱友,想给一直安慰照顾自己的护士写感谢信,但因为写字不方便向她们求助,她们帮助该舱友整理了文案,又拜托其他舱友帮忙誊写下来,最后那张感谢信贴在了医院的公告栏中,传播了一份感恩与温暖。
她说:“相比于在一线需要和病毒正面交锋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方舱医院负责人,我们做的都是很琐屑小事。但也很奇怪,每天团队复盘结束,交接工作记录的时候,心里也会涌上一些感动。现在我们的服务工作越来越顺利,团队里的老师们也相互熟悉了许多,大家几乎每天都会在群里发这样一个问题:等疫情结束了最想干什么呀?我总找不到最佳答案,可能想做的太多,涌上心头的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哲学学院2017级心理班李自洋
李自洋同学家住湖北随州,由于疫情紧张,人手不足,居委会召集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录入居民信息。他从朋友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一同过去帮忙。他们要做的事情十分繁琐枯燥,需要一个一个将大量的居民身份信息和健康状况录入到电脑里,上传到政府的网站上,并保证录入的信息不出错。这样一份极大地考验耐心和细心的志愿工作,李自洋在那里一干就是两天。
志愿者们认真、投入的状态,让他意识到,能够参与这样一份工作是很光荣的,虽然他们不能像医护工作者那样冲上前线,但是能够帮助完成这些琐碎而必要的工作,也是为抗“疫”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感叹道:“基层工作需要落到实处,不能够流于表面。这些工作虽然看似不起眼,但确是根基,不容忽视!”
哲学学院2016级心理班史屿涛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个春节,也是人生中令人难忘的一段经历。”史屿涛同学说道,在疫情爆发后,作为武汉返乡人员,他积极在家中进行自我隔离,用行动履行自己的抗疫义务。但在家中,看到每天不断上涨的确诊人数、死亡人数,想到他一直生活的城市所正在经历的苦难,不免心急如焚。
在疫情阻击战中,有无数的基层工作人员战斗在一线,他们挨家挨户上门排查、通宵达旦地做好社区防控工作,史屿涛同学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母亲全力以赴抗疫精神的感染和习总书记对党员同志的号召下,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强烈地要求母亲同意他加入到社区的防控工作中去。如此,史屿涛作为党员志愿者加入了南昌市青云谱区广州路社区的社区防控工作中,主要负责在社区门岗处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登记和排查,严格管控异地返昌人员。
在工作过程中,史屿涛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同时也有许多群众夸奖和体谅,让他十分感动。每次值完班,口罩湿润得让他有些喘不过气,而双手也因为手套密闭不透气而感到非常难受,总是冰凉的。特别是在寒潮降温的夜晚,需要值守12个小时,他和其他的值班人员只能轮流睡觉,总共一夜也不过能睡两三个小时,但是他热情不灭,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减。正像他说的,“疫情不灭,我们不退。希望这个世界一切安好,希望光明的日子早一些到来。”
这是平凡武大人的力量,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力量!
虽然我们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站到前线,但是我们可以在他们背后尽自己的一份力,给他们提供坚实的后盾!
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定能早日回“珈”。
(编辑:曾文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战“疫”故事】哲学学院学子在一线
相关推荐
- 我校因公入校车辆网络预约平台正式上线
- 【战“疫”快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质奖章
- 校领导看望慰问暑期在岗一线师生员工
- 毕业典礼校长致辞:自立自强 科学报国
- 5G智慧医疗新基建项目助力口腔医院医疗数字化转型
- 《能源环境科学》发表肖丽庄林课题组二氧化碳电解器研究进展
- 【战“疫”快报】谢谢您,邵阿姨
- 【武大简报】发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春天的深刻变化
- 【战“疫”日志】一线教师的“主播”心得
- 【战“疫”快报】基础医学院党员突击队:送物资,补液氮
- 【停课不停学】本科毕业生“云答辩”进行时
- 智慧城市创意与技术设计大赛我校获一等奖
- 【战“疫”故事】“康复了,我来捐血浆!”
- 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来校调研
- 【战“疫”快报】遥感师生战“疫”进行时
- 【战“疫”故事】李德仁院士题词迎“解封”
- 【战“疫”故事】非常时期,少数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生活无忧
- 风景这边独好:武大这门“冷”课何以火爆?
- 【珞珈讲坛】挪威学者西弗森谈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评价
新闻公告
- 校长窦贤康检查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 10-03
- 汪成课题组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取得新进展 10-03
- 教育部来校调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10-02
- 历史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0-02
- 后勤保障部党委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伟大抗疫精神 10-02
- 我校师生举行庆国庆升旗仪式 10-01
- 郑传寅40年戏曲民俗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09-30
- 百余人线上交流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 09-30
高考招生
- 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09年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简章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