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领导点赞我校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
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泉、何莲)“你们研发的技术能预测环境突发事故的影响吗?”“数据采集和融合怎么解决?”5月9日在成都举行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刘华颇有兴趣地询问我校参展科研成果的情况。
张万顺教授详细介绍了“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决策支持业务化智能云平台”的研发、部署和运行情况。该平台实现了1至2小时内预测流域内未来一周的水环境质量、5分钟内预报突发事故未来两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污染源进行追踪和溯源,以及水华精准预报。该平台为国内首创,已成功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业务化运行五年,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肯定。
在平台研发基础上,研究团队依托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了水环境容量核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三线一单”在“三区三线”精准落地、主体功能区评估等相关工作,全方位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认可。
刘华对武汉大学积极承接国家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赞誉。他希望武汉大学继续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为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蓝图做出更大贡献。
据悉,该活动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承办,相关省市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驻点地市政府代表和企业代表近千人参加活动。
>>> 延伸阅读
自“十二五”我校取得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课题零的突破以来,共获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上亿元,已结题的水专项课题均已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了业务化部署,为我国水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1、夏军院士团队研究的淮河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系统
淮河流域闸坝密集,大部分地区天然基流缺乏,河湖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如何实现淮河流域水量合理调度,改善河流水生态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武汉大学从流域实际需求出发,以流域关键断面的生态基流和水质标准为基础,围绕“水质、水量、水生态”三要素,研发了“中长期计划调度、短期调度、实时调度”的三层嵌套联合调度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淮河流域关键断面“水质、水量、水生态”三要素信息实时监控,模拟未来三天的三要素信息变化趋势进行预警,并能在事故发生时生成调度方案,为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该系统在淮委水保局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将河道生态用水保证率从50%提高到75%。
2、杨国录教授团队研究的水库群联合多目标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及可视化业务应用平台
为满足“联合水库、动态过程、调和效益、协作调度”的“生态环境调度”新要求,武汉大学创新性地提出了协作改善三峡支流水华、水质和水环境安全的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方法,集成研发的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对水库群调度的响应模型,实现了贯通三峡上游超大型水库到下游特大型江河湖泊、全长2400公里的水量、水质耦合模拟;创新研发的防控库区支流水华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法,给出了判定水华生消的“混光比”阈值,据此开展三峡水库“潮汐式”调度,使得香溪河水华暴发强度降低了64.52%;首次建成了水库群联合多目标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及可视化业务应用平台,可用率大于85%,落户于三峡梯调中心,结合长江防总2017年第6号调度令开展了向家坝-三峡水库调度示范,为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污染防治和长江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陈晓玲教授团队研究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
针对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信息分散、实时在线数据监测不足和缺乏动态的综合管理等问题,武汉大学研制了洱海流域生态环节综合管理平台,平台主要围绕湖泊水华监测预警、流域污染负荷监控、流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控污减排示范工程等三个环节,提供了地面采集与天地一体化传感网在线实时传输相结合的数据观测及解析能力;气象在线观测、水动力过程模拟以及遥感监测三者相结合的水华监测与风险预警能力;水质在线监测、TMDL与面源污染计算相结合的流域污染溯源分析能力等三大核心功能,并以示范工程的控污减排效果为目标,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该平台已经布置在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进行业务化运行,为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智能化和业务化管理提供软硬件基础。(材料整理:乔进)
(摄影:冯偲佳 编辑:肖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生态环境部领导点赞我校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
- 上一篇:一推出就被“秒光”的“治愈系”活动
- 下一篇:30余名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来武大研习
相关推荐
- 刘正猷、邱春印、柯满竹团队在拓扑声学领域连续发表两项成果
- 专家学者研讨改革与开放新征程
- 【战“疫”快报】凝心聚力同舟共进,我们都是战“疫”人
- 王正直力学设计助力程序化驱动超表面
- 【抗击新型肺炎】全校消毒战疫情(组图)
- Cancer Cell发表刘胡丹团队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成果
- 【战“疫”故事】乐山与珞珈山:珞嘉情深 与子同袍
- 【战“疫”快报】武汉大学连线东盟高校分享抗疫经验
- 40余名优秀高中生参加新媒体研习营
- 【学术前沿动态】新冠肺炎专题:非生物医学类外文论文分析
- 我校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两项一等奖
- 黄威获Ian Marshall最佳学生论文奖,为首位获奖华人学生
- 【抗击新型肺炎】武大校友在行动!
- 王行环教授位列中国泌尿外科专家学术影响力第三位
- 【武大简报】口腔医学院: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 第五届中澳结核与免疫大会在我校举办
- 我校5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战“疫”快报】青岛二中师生向我校捐赠防疫物资
- 专家学者珞珈研讨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双一流”建设
-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我校一等奖获奖数并列全国第一
新闻公告
- 校长窦贤康检查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 10-03
- 汪成课题组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取得新进展 10-03
- 教育部来校调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10-02
- 历史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0-02
- 后勤保障部党委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伟大抗疫精神 10-02
- 我校师生举行庆国庆升旗仪式 10-01
- 郑传寅40年戏曲民俗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09-30
- 百余人线上交流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 09-30
高考招生
- 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09年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简章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