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刚:永远揣着一颗“腐蚀心”
李晓刚
“李老师总是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惜时如金。只要不出差,他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加班。”在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程学群的眼中,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李晓刚一刻不闲地耕耘在耐蚀材料领域。
他有很多身份,但他始终坚持自己“就是一个学者”,一心搞科研,为国家耐蚀材料需求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守护导师挚爱的事业
材料对李晓刚有着一股“魔力”。1980年,步入大学的他毅然选择材料专业,立志要研发高性能新材料。1991年,他考入原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成为了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最早的“腐蚀”博士生之一。
那个年代,国内对钢的需求量庞大,但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当时的共识是“有就不错了”,没人考虑腐蚀问题。一些隐患也就此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工程开始出现问题,材料腐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灾难。
一时间,材料腐蚀问题成了各种工程的“癌症”,让人谈虎色变。不解决,就是无数个“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就“捅娄子”了。
深受导师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对材料腐蚀重视程度的影响,李晓刚耕耘耐蚀材料,想要实现补“旧”建“新”。
然而,国内的耐蚀材料研究十分薄弱,材料腐蚀性数据的长期缺乏,使得我国常用材料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耐蚀性问题。“材料腐蚀数据积累十分重要,它是我们开发新材料的‘敲门砖’。”李晓刚告诉《中国科学报》。
为此,他开始了大量的数据积累工作。材料腐蚀数据积累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守并持续投入,这种不能立即出成果的工作在大多数科研人员眼里是“吃力不讨好”。但是,李晓刚凭借着对腐蚀研究的痴迷坚持了下来。
在老一代学者指导下,“全国材料环境腐蚀站网”应运而生并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随后经过二十多年的辛苦建设,它又成为“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李晓刚成为了科技部直接任命的主任,继续守护着导师挚爱的事业。
时光荏苒,他亲眼见证这个领域和行业从最开始的弱小到蒸蒸日上,成为百年中国科技华丽转身的典型代表之一。
越具挑战,越是“较劲”
两年前,中马友谊大桥的建成震惊了世界,这是马尔代夫的第一座桥。
“风光”背后是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这里是旅游的天堂,却是基建的地狱。“高温、高湿、高盐、高辐照,完全是海洋性气候的马尔代夫,是地球上海洋腐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李晓刚感觉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这里的腐蚀环境比中国南海严峻得多。
越具挑战,李晓刚越是“较劲”,“迎难而上才是科研人员的基因”。
利用长期积累的科学数据,他们建立了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评价技术,与鞍钢一道,研发出高镍耐蚀钢与高耐候重防腐涂层协同设计方案,为大桥的准时通行和长寿命安全服役“保驾护航”,实现了重大装备“走出去”。
2015年,我国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国欢庆时,李晓刚接到了新的任务。
“冬奥会的赛道会使用盐类融雪剂,面临严重腐蚀问题,赛道还要耐磨,不允许出丝毫偏差。”李晓刚认为,赛道新钢种的研发甚至比海洋耐腐蚀性研发还要艰巨。
我国致力于打造冰雪运动强国,这个“强”并不单一体现在比赛取得的成绩上,还在于高质量建设冬奥会各项重大工程。
自此,李晓刚便一头扎进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关。查阅数据、制定最严格的新钢种评价方案,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团队与首钢合作研发的免涂装抗融雪剂耐蚀钢应用于北京冬奥滑雪大跳台和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等工程,既安全又环保。
这些年,在我国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安全、高速铁路、石油化工等领域,都能看到团队开发的耐蚀钢系列产品的身影。近日,李晓刚团队耐蚀钢系列钢种研制项目荣获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一流专家,至善境界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偶尔还有个偷懒的时候,而李老师那一辈人,兢兢业业,脑子里只有‘钻研’二字。”程学群感叹道。
在大家的印象里,写书是李晓刚的最大爱好。每逢寒假、暑假,他就把平时做研究的心得以及一些新成果整理出来,编写成书。“里面每一个字都是李老师亲自撰写,已出版的十多本专著在行业内影响甚广。”这让程学群尤为敬佩。
每年,我国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万亿元,其中有1/3可以通过防腐技术省下来。这就意味着,每年我国有将近1万亿元的腐蚀大市场,经济效益和潜力巨大,因而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
腐蚀研究发展至今,已历经了三代人的努力。我国材料腐蚀科技力量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而以李晓刚为代表的这一支防腐队伍更是在国际上声名显赫。李晓刚还是国际顶级刊物《腐蚀科学》仅有的三个顾问编委之一,这也是首次由中国人担任该职务。在国际腐蚀界,这是最高学术地位的象征。
繁忙之余,他对学生的培养一丝不苟。“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李老师始终坚持到一线做科研。我们有很多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李老师会组织每个小组开会讨论课题难点、重点、问题等,甚至关心具体的细节,连小课题都要参与讨论,并逐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程学群说。
培养好“继承者们”是李晓刚最大的心愿。对于自己的学生,他总是抱着许多期许。
“我对学生的引导思想是‘一流的专家,至善的境界’,这也是我培养学生的目标,非常希望能看到他们成为我国海洋、电力、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武器装备等材料腐蚀相关行业里的顶梁柱或国际级别的学者。”李晓刚表示。
无论走到哪里,大家永远怀揣着不变的“腐蚀心”,这是从师昌绪那里就一直传下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传递着火炬,新的一代会更加朝气蓬勃。”李晓刚说。
原文链接:《中国科学报》(2020年11月17日第8版)
(责编:孟婍、陈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李晓刚:永远揣着一颗“腐蚀心”
相关推荐
- “具身语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国际会议” 在我校举办
- 北京:高校老师为学生上网课
- 学校举行2021年学生表彰大会
- 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积极传播党的声音
- 孙春兰在北京调研高考准备工作时强调 筑牢疫情防控和高考安全防线
- 学校车辆工程专业接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
- 学校与中国联通签署“5G冶金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
- 疫情第一线:白衣天使“守卫战”
- 学校举办2018年新教师教学能力研修班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
- 这一年 思政课走上创新加速路 ——一年来全国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综述
- “贝壳留声——导师来了”来华留学教育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
- 杨仁树校长发表2020年新年贺词
- 党委书记武贵龙到高温合金材料与应用研究室调研
- 学校举行 “金力永磁-寿增奖学金”捐赠暨颁奖仪式
- 校长杨仁树访问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
- 学校召开2022年纪委(扩大)会议
- 学校与冶金工业出版社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 我校马院与北京中复集团共建 合作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读书活动
- 学校召开2021年廉政文化建设联席会议
新闻公告
- 打好配齐建强“组合拳” 锻造铸魂育人关键力量 03-17
- 校领导带队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及工程施工进展 03-16
- 绘就“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齐心协力助推思政课建设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学生座谈会 03-15
- 学校召开2022年纪委(扩大)会议 03-14
- 冬奥会闭环志愿者圆满返校 03-13
- 海淀消防开展消防安全服务进校园活动 03-11
高考招生
- 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科大国际本科3+1第七届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