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行 与科学共进——中科院70年书写科技创新辉煌篇章
这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华罗庚、钱学森、童第周……
这是一项项载入史册的成就:“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璀璨的名字和成就,与一个机构紧密相连——中国科学院。成立70年来,中科院以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使命,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创新贡献。
奋进:一支战略科技力量
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1949年11月1日,中科院正式成立。
在接收原北平研究院、原中央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中科院很快调整组建了第一批研究机构。牵头人都是国内该领域的“执牛耳者”。例如,近代物理所首任所长吴有训,曾是钱三强、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老师。
新生的共和国,对这一“全国科学研究的中心”寄予厚望,希望其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中科院也不负众望,陆续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调动了全院一半以上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攻关,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多复变函数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物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3项,占全国59%。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占全国71%。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得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瞄准受控核聚变的“人造太阳”,从“渤海粮仓”节水增粮到建立国家“碳收支”评估体系、建设战略生物资源“国家宝库”,70年来,中科院持续致力于实现基础研究的累积性发展和突破性进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抢占国际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
奉献:几代科学家报国为民
中科院成立之初,就吸引和延揽了各领域一批知名科学家。他们甘愿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铺路石”。
中科院力学所一直保留着首任副所长郭永怀的办公室,隔壁则属于首任所长钱学森。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曾数次写信给这个同门师弟:“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郭永怀回国后长期主持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在“两弹一星”三方面研制工作中均作出重大贡献,并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不可或缺的尖端科技人才。1968年,郭永怀因飞机失事牺牲。
1999年,23位科技专家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21位为中科院院士,17人曾在中科院工作。
几代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这样的名单可以拉出很长。
华罗庚,1950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他先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后又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这期间,他和他的学生继续将群表示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相结合,做出许多系统性、开创性的工作,被称为“中国学派”。
科学研究需要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陈景润是华罗庚亲自调到中科院数学所工作的。20世纪70年代,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了几代青年人献身科学,勇攀高峰。
吴文俊、黄昆、刘东生、叶笃正……2000年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全国共有2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0位为中科院院士,11位在中科院工作。
使命:加快推进新一轮改革创新发展
70年风雨兼程,科技为祖国增辉。
中科院的创建和发展,不仅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和科研体系,也带动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地方科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科院在全国科技界率先拨乱反正,启动科技事业对外开放和科技体制改革,引领带动我国科技界走进“科学的春天”。
此后,中科院贯彻“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科研组织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和探索,走在全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实现重大历史性跨越。中科院按照“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开启了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新时代使命崇高,任重道远。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继承科技报国传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中高端科技供给;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新一轮改革创新发展正在加快推进。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中科院将勇立潮头,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作者:董瑞丰 来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泓晔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与祖国同行 与科学共进——中科院70年书写科技创新辉煌篇章
- 上一篇:今年臭氧空洞缩至有记录以来最小规模
- 下一篇:根治病态粉丝文化需合力开方
相关推荐
- 学校研讨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建设
- 冯翔入选2021年“新时代山东向上向善好青年”
- 博物馆不是游乐场
- 第八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石大获4项一等奖
- 第四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在石大举行
- 朱珊获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题征文二等奖
- 为了让你好好生活,你知道身上器官多努力吗?
- 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博士团”走进忻州
- 11种教材入选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 财政部青岛监管局来校调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 实操工作坊:用极简技术打造互动课堂系列培训
- 春节前夕学校领导走访慰问老同志并通报学校情况
- 重温校史上书信里的家国情怀 石大青年书写时代担当
- 与党同行 谱写忠诚
- 7项目获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
- 【奋进十四五 扬帆新征程】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 学校研讨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战略
- 张军教授团队在天然气水合物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孔子学院学员丽莎获“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二等奖
- “石”刻严防!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核酸检测
新闻公告
- 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学校云端教学有序开展 03-16
- 3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双创”项目 03-15
- 学校部署新学期外事工作 03-13
- 郝芳院士团队在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2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 3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03-11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