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陈宝生就“教育民生”答记者问
今天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以“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为主题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邀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出席记者招待会。陈宝生就教育民生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这两句话,前面一句是总体判断,后面一句讲的是补短板,即政策倾斜的重点。两句话加起来,高度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听到这个总体判断和评价后很受鼓舞。”记者招待会开始时,陈宝生首先代表全体教育工作者向长期以来关心、爱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特征,陈宝生说——
这五年是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最鲜明的五年。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教育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把其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程来对待,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目的就是要打牢、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这五年是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五年。在教育保障方面,五年间,教育投入由2万亿元增长到突破3万亿元,正在迈向4万亿元大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超过4%。在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方面,从五年前的25%上升到94%。在教育系统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比例方面,五年来一直稳定在2/3以上,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这五年是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这五年,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这五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稳定在80%左右,30个省份实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2017年,有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五年前的36.5倍。这五年,我们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盖各学段的资助体系,家庭困难的孩子可以通过资助体系进入学校上学。今年的甘肃考生魏祥、河北考生庞众望,都通过农村专项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五年是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的五年。目前,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有4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我们在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16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对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这五年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五年。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起来。我们现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比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今年在上海、浙江落地,经第三方评估获得了成功。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陈宝生说,下一步,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形式,抓主要矛盾,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变化——
“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
“这五年,中国教育事业确实上了一个大台阶,三句话: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实现了系统性的提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陈宝生在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教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意味着中国教育的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这是我们多年教育发展积累的结果。
陈宝生说,个子大了,因为我们每年有2.65亿名在校学生;骨架壮了,因为我们的教育结构调整、地区布局、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都有了很大进展;颜值高了,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培养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成果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排位靠前了,中国教育整体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水平,我们的一些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我们的一些大学在世界排名中位次整体提升,这都是我们多年教育发展积累的结果。
陈宝生说,这些年教育发展的进展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同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一样,百姓的教育需求发生的质量型转型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要求、总任务、总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重点工作就是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完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人民获得感——
“教育发展的四个红包”
“如果我们关于教育事业的总体构想落实了,我们就能给老百姓送出一串红包。”陈宝生心中,有四个教育发展红包——
第一个红包,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要占幼儿园的80%以上;
第二个红包,到2020年,完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第三个红包,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基本普及;
第四个红包,送给教师们,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改革攻坚——
教育改革的三个“硬骨头”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两个问题很重要。至于你说的‘硬骨头’,我这儿有三个。”在回答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提问时,陈宝生毫不回避,一一点明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三个“硬骨头”——
第一个“硬骨头”是学前教育。要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即使这两个指标达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不能根本解决。此外,还要面对“全面二孩”后可能产生的入园高峰。
第二个“硬骨头”是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如何按照义务教育法解决自愿失学的问题,如何把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提高到95%,都是“硬骨头”。
第三个“硬骨头”是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我们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就能带动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
体制改革——
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教育改革和其他改革不一样,有它的特殊规律。教育改革和教育一样,是慢变量,一项改革启动之后,落地见效至少得经过三年。教育改革每一项措施都是和人直接相关的,实际上是人的改革,且因为本身的综合性很强,涉及方方面面,学校、社会、家庭,校长、老师、学生、家长都关心,其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陈宝生在回答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扎实推进,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圆满实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中外教育合作交流等相关改革方案也已制定出台。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陈宝生说,目前一些改革举措已经落地,我们着眼于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解决,蹄疾步稳,把我们的教育改革向前推进,为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体制保障。
教育愿景——
“中国教育2049”
“十九大报告里面勾勒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请各位部长设想一下,在你们各自负责的教育、住房等领域,到2049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展望未来是一门艺术,当然它也能展现我们的信心和预期。就教育来说,到2049年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我心目中,2049年的中国教育,有这么几个特征……”在期待的目光中,陈宝生娓娓道来——
第一,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说,到那个时候,中国教育的标准将成为世界教育的标准。
第二,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各国将有意愿和中华文化实现交流融合,将有大量师生来中国学习交流中国的发展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2049年,对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则,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将尽自己的努力,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第四,2049年,中国版的教材、汉语发音的教材,将走向世界。
“到了那时候,我们的人民受教育权益都能够得到完全的维护,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都能够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这就是我对2049的想法。谢谢!”陈宝生微笑着结束了回答,挺直身子,目光投向前方。
【 作者:柴葳 蔡继乐 来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陈宝生就“教育民生”答记者问
相关推荐
- 朱景顺获评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
- 学校研究部署当前阶段疫情防控重点工作
- 教育部来校调研督导校属企业改革工作
- 党委书记王勇到东营科教园区调研
- 学校发布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教育部校企改革专家到校调研督导工作
- 5人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 新加坡为何坚持不懈推广华语40年?
- 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
- 学校与中化集团岙山基地深化合作
- 催化反应工程团队在生物基多元醇催化氧化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 企业、校友和教师设奖学金 助力新能源人才培养
- “漫步石大?知校爱校”冬季锻炼活动得到教职工广泛响应
- 中国石化2021年度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举行
- 第六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石大获团体特等奖
- 2019年学校十大新闻、十大新闻图片
- 中石油重大科技项目“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基础及关键技术”以优秀成绩通过中期评估检查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举行
- 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新闻公告
- 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学校云端教学有序开展 03-16
- 3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双创”项目 03-15
- 学校部署新学期外事工作 03-13
- 郝芳院士团队在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2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 3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03-11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