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沙国河院士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站讯】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中国石油大学1957届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沙国河获“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本年度获该称号的马玙、毛献群、冯益柏、庄文颖、刘家富、李德仁、吴尊友、沙国河、易志坚、赵淳生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他们以实际行动,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爱国爱教的科研者
沙国河,生于1934年5月,四川成都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工作。1984-1986年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后任大连化物所激光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获首届吴建雄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我国物理化学领域是一位德高望重、成绩斐然的科学家。
少年立志 梦想助力
“我们兄弟姐妹当时的志向,就是要当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诚实和正直就是科学的灵魂。”少年沙国河一直谨记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着。“父亲每个月都会给我们每人三块大洋,沙国河会用来买化学仪器,他对居里夫人非常崇拜,想当一个化学家、物理学家。”姐姐沙国祚回忆说。少年时的沙国河便显现出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热爱,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科普图书,并不断尝试用身边的材料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着手自己的研究。儿时种下的科技创新思维启蒙对他之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年沙国河不仅热爱科学,对国家大事也格外关心,对新政权充满了向往。“刚一解放,沙国河就加入了共青团。抗美援朝的时候,团成都市委号召中学的团小组长义务参军,于是他就参军了。”1950年11月,年仅16岁的少年沙国河离开故乡奔赴战场,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一个是守纪律,还有一个是吃苦耐劳。”当提及那段往事时,沙国河回忆道。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使沙国河在其后60多年的工作学习中受益无穷,使得他在日后的科学研究中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不管多苦都坚持不放弃的信念。他牢牢地谨记,无论任何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国家需要就是自己的使命所在。
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沙国河利用自己设计的价值1个马克的简单装置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做出了德国团队利用价值50万马克的高精尖设备反复实验一年多都没有做成的实验。归国前夕,面对德国人的热情挽留、高额的薪水和优越的科研环境,沙国河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当时急需人才的祖国。
发奋为国 精诚之至
1952年,沙国河离开部队,进入人造石油系学习。1957年,沙国河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的指导下,沙国河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催化吸附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沙国河所在化物所急国家所需,对高能燃料合成、气相爆轰波及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沙国河积极参与其中,并成功地在气相爆轰波实验中观察到了脉动结构,进而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完成了氯化碘的高温气相分解反应力学研究,使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70年代,国防科委下达了研制一种新型微波吸收材料的紧急任务,担任课题组长的沙国河和同事们呕心沥血,历经3年风餐露宿的艰苦时光,终于研究出了新型微波吸收材料,这项成果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并取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根据工作需要和国家需求,虽已经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可喜成绩的沙国河,毅然将研究领域转向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在高能化学激光领域从头开始摸索。在成功研制出高能量新型化学激光器后,80年代初,沙国河和同事们又着手发展电子束引发脉冲化学激光器的工作。随后又在沙国河带领下,建成了30万伏高压脉冲发生器,激光的化学效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
在他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当国家需求随着形势而不断变化时,他的研究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水煤气合成石油”转到“火箭推进剂”、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微波吸收材料”、从“激光化学”到“分子反应动力学”。无论学科领域怎样多变,在沙国河的心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是国家需要,即使每一次是从零开始,无论自己如何“一窍不通”,他都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每到一个领域,他都抱有极大的热情,勤奋钻研,积极创新。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执著的创新精神,沙国河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实践中一次次克服困难,从中不断地学习,有时连吃饭睡觉时都想着自己的实验。有一次,沙国河在家中小憩,在睡梦中得来灵感,促使他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量子干涉效应”方面的成果,也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并荣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沙国河在科研领域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博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今天,8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把自己的时间更多地放在了实验室里,仍然站在实验台上通宵做实验,完成祖国需要的科学研究工作。沙国河曾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7项科技奖励,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受聘为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同时,沙国河非常关心祖国青年人才的培养,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几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关心后辈 助力飞翔
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沙国河院士科普工作站”里,80多岁的沙国河院士被孩子们花一样的笑脸包围着。他正在为孩子们作科普讲解和实验演示。“沙国河院士科普工作站”作为全国首家面向青少年开设的科普“院士工作站”,是在大连市科协及各界广泛支持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协助下成立的。自2009年7月落成揭牌以来,工作站每周定期向青少年开放。近十年时间里,数万名孩子走进这里。工作站里面展示了几十种沙国河和同事们亲自设计搭建的实验装置,演示了神奇的激光和静电的产生与应用、太阳能的应用、伯努利原理、小孔成像、光纤传输、磁悬浮、电磁感应现象、液氮的应用、视觉误差等实验现象。
在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堆满了沙国河的各种宝贝。这些小装置不是什么高端的设备仪器,而是他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科普器材。用省下的钱买来的宝贝,原本是用电池驱动的,但被沙国河改装成用太阳能电池板来供电。在他办公室的茶几上,摆着螺丝刀、剪刀、镊子、电容表等物件,多年来,在科研之余为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做科普教具已经成了沙老的习惯。他亲自设计实验、购买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并用简单易懂的小实验诠释了许多大自然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和物理现象,激发了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位在我国激光化学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的老院士,晚年将他的心血都倾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他把课本所讲的科学知识,变成了真实的实验,让孩子亲手触摸、操作、体验,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真正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他以自己炽热的“童心”,激发起无数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爱。
“科学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保持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性,这也是科学家的责任。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得从娃娃抓起。”沙院士深情地说。
沙国河一直认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普实验演示,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相信沙国河的科普实验演示会对这些孩子们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也会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沙国河院士成立的科普工作站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日益成为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质、增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趣味科学实验,动手又动脑;探索自然奥秘,培养创新能力”,24个天蓝色的大字嵌在工作站的墙壁上,这是沙国河提出的建站宗旨和追求。
“莲郁蕙香待国河,百花桥畔故人多。半纪韶华虽荏苒,一生宏愿敢蹉跎。低吟不起青丝叹,长啸只为红叶歌。天涯咫尺情长寄,弄桨扬帆再逐波。”几十年来,沙国河院士平易近人、学风严谨的优良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科研的三条基本品质,即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科学研究必须服从国家需要、团队精神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深深感染着并激励着身边的人。其创新的学术思想、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深深地折服了每一个走近沙老的人。
【 作者:王大勇 来自: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校友沙国河院士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
- 上一篇:学校启动第三届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
- 下一篇:学校成立第五届教学工作督导组
相关推荐
- “疫”颗火星实践队:走进中国蔬菜之乡,探索智慧农业奥秘
- 2021届毕业生第三场大型校园招聘会举办
- 教育部网站报道学校定点帮扶工作
- 数字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学校启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章程》修订工作
- 学校专题研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
- 全国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石大蝉联特等奖
- 校长郝芳率队走访北京石油石化企业
- 新区管委主任、区长周安到古镇口校区调研
- 2021年度院级党委书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和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举行
- 好记者的打开方式,习近平这样说
- 校长助理田丰现场检查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 学校成立第五届教学工作督导组
- 党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学校组织开展寒假前安全大检查
- 学校总结部署安全稳定工作
- 王兴伟获钱易环境奖一等奖
- 5名教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 学校召开“双代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全国劳模、改革先锋许振超为石大学子上线上团课
新闻公告
- 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学校云端教学有序开展 03-16
- 3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双创”项目 03-15
- 学校部署新学期外事工作 03-13
- 郝芳院士团队在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2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 3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03-11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