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专注培养新时代高端科研人才
凝心聚力,专注培养新时代高端科研人才
——国际经济研究院建校70年来教学成就
202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校70周年,国际经济研究院也迎来建院39周年。自1982年成立以来,国际经济研究院顺应国家对国际经贸问题研究人才的需求,积极进取,不断探索,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为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3年,我校获得世界经济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由国际经济研究院和WTO研究院共同承担。2008年,我校世界经济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国际经济研究院开始独立招收、培养世界经济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13年,北京市教委开展学科验收工作,我校世界经济学科获评“优秀”。多年来,国际经济研究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端科研人才。
突出科研育人功能,把“科研能力强”打造成为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生的品牌标志。国际经济研究院在六大研究领域(对外开放理论和外经贸政策研究、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研究、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研究、若干社会重大关切问题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研究)和六个研究方向(即国际投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世界经济、中国对外贸易、全球治理、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团队,打造学术品牌。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在对外开放领域长期积累的雄厚的研究力量,深度参与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和制订,为“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强有力的政策研究支持;另一方面,依托建院三十多年来的丰富经验,投入力量重点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应对策略和决策参考。
国际经济研究院始终以科研为立院之本,“科研能力强”是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生的品牌标志。经研院研究生培养规模每年硕士研究生数量稳定在25-3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数量稳定在5-8人左右,师生比优势明显。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鼓励研究生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开拓视野;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尤其是参加研究生院的科研立项申请。立足科研使经研院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的合理对接。
聚焦改革发展,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国际经济研究院鼓励教师开展各类教学改革活动,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经研院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有一定科研基础、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掌握世界经济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较高外语技能,国际化程度较高,具备从事世界经济领域研究、高等院校教学以及对外经贸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框架。经研院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注重教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注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研究生自主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引导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运行机制。
拓展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凸显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经研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建立研究生学术讲座制度,引入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校内与业界专家合作开课。与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研究生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京东”、“美团”等企业,关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定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同时,经研院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工业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和松山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台湾政治大学、日本城西大学等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与泰国正大集团东盟研究中心开展了深度学术研究合作,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访学的比例不断提高,也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如,为学生提供去日本、韩国、新加坡、老挝等地参加联合国全球契约相关会议的机会,学生实质参与会议内容讨论并做大会发言,推进了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国内一流的国际经济研究智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推进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研究院紧跟国家发展脉搏和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四个自信”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国际经济研究院始终将“打造国内一流的国际经济研究智库”作为发展目标,迄今已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投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对外经贸、沿边开放等领域形成了日渐鲜明的研究特色,积累了良好学术声誉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建院以来,国际经济研究院形成了创新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院风,研究院文化充满正能量。教师之间互帮互助,精诚合作,共同研究的课题不断增加。师生之间良好互动,在教学和学术指导之余,定期举办师生联谊足球赛、“你好,旧时光”讲座等活动,加深师生感情,凝聚全院力量。研究院树立了“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师生共享”的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全院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发展。
展望未来,国际经济研究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秉承“敬业求新、经邦济世”的精神,继续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创新,推进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坚定不移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面向全球、扎根中国的国内一流国际经济研究机构,为世界经济学科发展做出贡献,为国家决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国际经济研究供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凝心聚力,专注培养新时代高端科研人才
相关推荐
- 《中国能源报》:(董秀成)炼油产能过剩是如何造成的?
- 我校召开离退休老同志信息通报会暨离退休党支部工作总结交流会
- 《环球时报》:(丁隆)客观看待中东“美退俄进”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53名教工和在校学生顺利完成核酸检测
- 贸大宣讲团成立 蒋庆哲书记作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首场报告
- 双循环与新发展格局研讨会成功召开
- 《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学习弘扬陈云精神 矢志培育经贸人才
- CCTV-13新闻联播:(屠新泉)互利共赢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国际贸易问题》和《国际商务》分别进入RCCSE中文经济类学术期刊“A+”和“A”行列
- 夏文斌校长会见WTO上诉机构前法官、主席张月姣教授
-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董秀成)“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有三个方向
- “研马班”参加“‘两个大局’下中国开启新征程的底气”线上座谈会
- 《光明日报》:(桑百川)直面考验,稳步壮大竞争优势
- 青春榜样 | 聂书涵:未来阳光正好
- 金融学院召开2020年度二级教代会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会
- 学校召开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学习传达“两会”精神双月座谈会
-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荣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我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项工作会 研究部署防控工作
- 《财贸经济》:(吴卫星)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 “成都市对日开放合作”专题培训班 在京顺利开班
新闻公告
- 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第5次党委常委会 03-16
- 王敬波副校长出席出版社年度工作会议 03-16
- 《人民日报》:(张小锋)上好冬奥思政课(师说)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第2次校长办公会 03-16
- 贸大近期科学研究进展(一) 03-15
- 我校成功举办“俄乌军事冲突前景及其影响研讨会” 03-15
- 我校组织新冠疫情日常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培训会 03-15
高考招生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章程(2018年)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贸大远程秋季招生简章(学历)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