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吕越)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0-09-16)
吕越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因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经贸摩擦这两个因素的互相交织,进一步催化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从纵向上看有链条缩短的倾向,即产品内分工的规模和范围缩减;从横向上看则有趋于区域集中或集聚的倾向,会导致全球价值链的内向化发展倾向。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们供给体系质量仍亟待提升,结构失衡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能力主要以满足低端、低质量、低价格需求为主,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第二,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第三,国内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失等“卡脖子”问题仍然严峻。
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种类,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质量代表着供给满足需求的程度,关系着供给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关系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好满足。要通过调整现有供给结构、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种类,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服务业等领域提高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升竞争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积极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同时,在全球产业链安全风险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积极在全国推广产业链“链长制”,充分考虑重点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统筹区域内外产业链配套企业资源,确保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作,保障企业生产的完整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驾护航。
第二,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全面提振实体经济,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重要战场。当前,中国的PCT专利申请人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在科研上的巨大投入对于生产率提升和技术的商业化转换带来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中国在研发转移上的排名仅位列全球第28位,远低于美国、以色列等发达经济体。因此,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提升创新效率,实现从“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转变。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关键技术供给的自主、安全、可控,无疑是重要内容。通过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新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循环发展,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
第三,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关键举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提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要深刻认识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关键举措。一方面,通过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行业、地区层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全局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更加重视良好营商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潜能、吸引全球优质要素的土壤,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充分激发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活跃要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有待提高,预计到203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激发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投入”,拆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玻璃门”,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人才创新发展的“天花板”,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更好聚集国际化人才,完善相关政策,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扶持、激励计划,吸引留学人才和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发展。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
https://share.gmw.cn/theory/2020-09/16/content_34193236.ht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光明网:(吕越)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相关推荐
- 《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技能,外经贸为10余省19县156名乡村教师“开小灶”
- 惠园诗社·东京奥运诗辑(三)
- 久久为功 再创辉煌 我校第九届“经纬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幕
- 新华社:(庄芮)权威访谈:质量与创新是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两大亮点
- 《中国石油报》:(董秀成)能源公司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关注什么?
- 学校召开2019年第32次党委常委会
- 2019学校餐饮文化节 师生共品特色美食
- 《光明日报》:(洪俊杰)坚持对外开放 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 《光明日报》:(张小锋)读懂冬奥会的“世界情”和“中国味”
- 《经济参考报》:(蓝庆新)数字经济面临三大发展机遇
- 第一财经:(庄芮)中日韩FTA签署将有助于推动三方形成新价值链
- 学校领导一行拜访上海市市长龚正并看望在沪校友
- 国情教育实践故事(四)| 青岛分团:“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下的学术交融与社会服务
- 燕赵大地记使命 西柏坡中觅初心——金融学院党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活动
- 俞利军教授被聘为司法部政府法制研究中心评审专家
- 学校召开2020年第17次校长办公会
- 我校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专项调研实现21个二级党组织全覆盖
- 《国际商报》:(肖慧琳)中国对外投资渐向常态化复苏
- 学校召开2021年第31次党委常委会
- 校长夏文斌实地检查保卫与后勤防控工作
新闻公告
- 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第5次党委常委会 03-16
- 王敬波副校长出席出版社年度工作会议 03-16
- 《人民日报》:(张小锋)上好冬奥思政课(师说)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第2次校长办公会 03-16
- 贸大近期科学研究进展(一) 03-15
- 我校成功举办“俄乌军事冲突前景及其影响研讨会” 03-15
- 我校组织新冠疫情日常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培训会 03-15
高考招生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章程(2018年)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贸大远程秋季招生简章(学历)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