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海洋·发展”大会举办探索经略海洋之路 打造海洋人才高地
青岛“八大关”景区美景 王海滨摄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向“东方红3”科考船授旗 (资料图片)
一如大海奔涌不息,青岛的海洋经济一直激荡着勇立潮头的澎湃动能。
近日,由青岛市政府和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青岛“海洋·发展”大会在青岛举行。800余位海内外涉海专家、高校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齐聚青岛,共探经略海洋之路。
共探经略海洋之路
名城造就名校,名校支撑名城,共探经略海洋之路。
“青”出于“蓝”,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8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赋予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孕育出享誉世界的“帆船之都”和通达世界的港口枢纽,培养出一大批涉海人才,海洋产业也已成为拉动青岛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处处透显蓬勃活力。
“青岛是著名的国际海洋名城,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希望青岛坚持创新引领、动能转换、生态优先、合作共赢,在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新成就。”中国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表示。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介绍说,国家支持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把青岛作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示地,青岛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所聚起的大势已经形成。未来,青岛将加快推进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认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将坚定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己任,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立足青岛、扎根山东、面向世界、深耕海洋。”
滨海岸线勾勒出青岛优雅美丽的城市线条,海洋文化孕育了青岛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是青岛的城市气度,也正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二者以海洋为媒,深度合作,携手发展。
今年7月,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被正式写入青岛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建设”的发展方案。该产业园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科技园,将是一所具有海大学科基因与精神文化特质的海洋特色园区,未来将发展成为立足青岛、面向全球的国际一流海洋科教与产业创新中心。
培育海洋专业人才
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集聚于此……一组耳熟能详的数据,佐证了青岛的全国海洋科研高地效应。
打造世界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助力。
近年来,青岛实施重大引才专项行动,面向全球开展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共计签约引入33名院士、540个人才项目。
面向海洋,如今的青岛不仅是集聚海洋人才的高地,更是孕育海洋人才的“摇篮”。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5年来培育了16万余优秀人才,走出了14 位海洋、水产领域的两院院士,一半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1/3以上水产领域“国家杰出青年”。近5年来,该校平均每年留在青岛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当年学校签约人数的近50%,这些“海大人”扎根青岛,创新创业,成为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生力军。在青岛东部的即墨鳌山湾畔,国家级海洋创新平台青岛蓝谷聚集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0多家“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被誉为“中国海洋科创大脑”。
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表示,青岛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一支优秀的海洋人才队伍,一个门类齐全、发展势头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青岛将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走在前列,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作出青岛贡献。
不断攀升的海洋类高校院所数量,为海洋人才在青岛集聚提供源源不断的“加速度”。
9月中旬,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开工奠基,将于2022年完成一期建设,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将天大在海洋领域的优势专业悉数搬往青岛,以海洋工程为主攻方向进行产业化孵化;四川大学在舰船涂料领域极具优势,落户青岛之前已与多家单位在相关涉海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则是哈工程在涉船、涉海专业的“出海口”……
“高校就像一个珊瑚礁生态系统,聚集的群落多了,才可以相互借力,相互支撑。”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这样说。
展示海洋科技成果
建设海洋强国,挺进深海大洋,从来都离不开那些驰骋蓝色疆场的海洋调查船、科考船。
会议开幕当天,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级(SILENT-R)海洋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 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静静停泊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正式进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科考船舶序列。对青岛来说,“东方红3”的入列,不仅意味着这座城市“探海利器”队伍的壮大,也彰显了其作为海洋科技名城所承担的海洋强国使命与担当。
实际上,拥有庞大的海洋科考船队,是青岛海洋“家底”雄厚的重要表现。从历史上看,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就落脚在青岛。资料显示,全国正在服役的海洋科考船大约50艘,而青岛3000吨级以上的科考船达到10艘(包括在建的“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在全国首屈一指。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科考船共享平台已形成“虹吸效应”,以青岛自有船舶为主体,国内多个城市、多个院所的科考船纷纷入列,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综合海洋调查船、设备、岸基共享体系。
会议主会场外,中国海洋大学科学技术展以“海工装备”“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四大分区,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智能体验等方式,展示一个个海洋科技“国之重器”。
周长180米,养殖水体5万立方米,产能1500吨/年的“蓝色粮仓”——“深蓝1号”,实现世界温暖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创新和突破,引领中国海水养殖从近海、港湾走向深远海;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个现代海洋西药——藻酸双酯钠(PSS);“海洋特征寡糖制备技术(糖库构建)及开发应用”实现了中国海洋、水产及医药领域该奖项零的突破;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获批上市……
有着雄厚海洋“家底”的青岛与科研实力强大的中国海洋大学强强联手,引来多个合作伙伴:相关合作方在会议现场签署了3个政校合作协议,7个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入园(意向)协议;1个投资项目协议,9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以海洋人才为支撑,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正在集聚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动能,未来可期。
人民网:http://industry.people.com.cn/n1/2019/1121/c413883-31466785.html
(编辑 焦德芳 焦全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人民网:青岛“海洋·发展”大会举办探索经略海洋之路 打造海洋人才高地
相关推荐
- 科技日报:合成生物学面临安全挑战 专家提出“中国方案”
- 天津市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揭牌
- 人民日报理论:颜晓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 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大学“设计云展”开幕 “科技画家”预言未来生活
- 教育部深化新工科建设座谈会暨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新工科教育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办
- 津云:人文握手科学 第二届大学文化天大论坛举办
- 中国科技网:天津大学首位博士生完成线上答辩
- 李家俊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 天津大学牵头建设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 央广网: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继续开创“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 新华社:天津大学外籍留学生甘肃宕昌纪行
- 天津大学召开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动员会
- 津云:王静康:拳拳科技报国心 凝聚最美结晶人生
- 人民网: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刘艳丽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 天津教育报头版:2020年天津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殷皓于立军出席
- 打开历史 触摸未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科普活动掠影
- 人民网: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主题活动发布会在津召开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科技管理系统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 聚焦有机半导体热激活电荷输运的调控,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取得新进展
- 天津大学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