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留学生暗送密信 归祖国科技攻关
故事主人公:师昌绪,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
师昌绪
1953年夏,波士顿郊外,中国留学生举办了一次夏令营。这些留学生白天游玩,晚上聚在一起秘密讨论怎么争取回国。
1953年12月21日,师昌绪、张兴钤、李恒德等15人致周恩来的联名信。
板门店协议刚刚签订完,33岁的师昌绪虽然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他在波士顿与张兴钤、林正仙等人一起积极组织争取回国的活动。在当时,这是很危险的,经常有积极要求回国的进步留学生被美国当局无理拘留和逮捕。因此,大家才不得不以夏令营为掩饰,密谋回国之路。
早在1950年1月,攻读博士的师昌绪就接到北洋大学(后改为天津大学)的邀请,请他回国任教。但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的失利,美国认为中国力量不可忽视,于是下令所有在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师昌绪曾经试图以到印度或瑞典等国找工作为由,绕道归国,也未能成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师昌绪备受鼓舞。大家在讨论后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强烈要求回国的意愿。信写好了,怎么交到周总理的手里?师昌绪回想当初准备转道回国时,曾经与印度大使馆有过联系。经过努力,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答应帮助将这封信转交给中国政府。
没想到的是,这封信还真起了作用。
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在1954年5月的日内瓦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依据。当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扣压中国留学生的行为提出抗议,美国则提出以交换朝鲜战场被俘美国飞行员为条件,放行中国留学生回国。
直到1955年春,美国政府才同意76名中国留学生归国,师昌绪名列其中。同时,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达成协议,为中国留学生回国打开了大门。当年秋,钱学森也获准返回祖国。
临行前,麻省理工学院的M·柯恩教授问师昌绪:“你想回国,如果因为职位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平静地回答说:“都不是,在美国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
师昌绪回忆:“回国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对我说:上海和沈阳任选一处,哪个地方都有工作可做。因此,我就选了当时生活艰苦的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干就是30年。”
当时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高潮阶段。所里派他领导鞍山工作组,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经过研究和反复实验,为鞍钢高炉的生产过程和提高生产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来,金属研究所的学科方向发生了较大调整,由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向发展为国防建设服务的高、精、尖新技术、新材料工艺。师昌绪负责高温合金组,主持高温合金方面的工作,同时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面临极大困难,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生产制约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师昌绪根据我国缺镍少铬、又受到国际封锁的情况,提出以铁基代替镍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他领导并开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他和钢厂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研制出一种可代替喷气发动涡轮盘的铁基合金。在全国高温合金会战中,师昌绪为发展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创出了新路子,由他领导的课题组攻克了包套挤压工艺难关。其间师昌绪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夫人临产也无暇顾及。
目前,我国的歼击机上有一个部件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不到10厘米的高温合金,它当中有9个细小的孔,最小的孔只有0.8毫米,这种技术难度极高的材料决定了我国歼击机的安全。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铸造空心涡轮叶片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严格保密。英国人试了多年,因为性能不稳定裹足不前。
“我也没见过空心叶片,也不知道怎么做。”40多年后,师昌绪在回忆当年科研经历时说到,“但当时就想,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来。”
1968年,师昌绪(左二)到工厂检查发动机涡轮盘。
1964年,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提出“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战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他们与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厂等合力攻关,于196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这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只比美国晚了5年。而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却整整用了15年时间。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
在《感动中国》颁奖词中,对师昌绪是这样评价的——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
人民网:http://ln.people.com.cn/n2/2021/0622/c400773-34787810.html
(编辑 刘晓艳 陈铮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人民网:留学生暗送密信 归祖国科技攻关
相关推荐
- 天津教育报:天大食堂“小份菜”热卖 助力高校“光盘行动”
- 今晚报头版:天大研究团队让人工智能融入传统零售——智能超市“想顾客之所想”
- 天津大学举办第十一届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暨 2021年天津市高校教师、博士后、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高峰论坛
- 教育部:全面系统学 深入思考学 联系实际学——教育部直属机关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辅导报告会
- 天津大学医院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
- 天津大学教授凯米·保德瑞荣获201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
- 天津日报:传承红色基因 奋进更加昂扬
- 著名管理科学家齐聚天大 共议中国管理科学“十四·五”发展战略
- 11月15日校报推介:他们 用行动抒写校庆幕后的感动、“人才培养目标”篇——“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融入天津大学血脉里的基因、拂弦唱诗尽享校园“红叶季” ——天大125周年 冯研院15周年“双庆
- 金东寒会见诺奖获得者Fraser Stoddart教授
- 天津大学举行2021年新提任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
- 天津大学师生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
- 经管学部郭焱团队赴甘肃围绕“宕昌红色旅游房车”项目实地调研
- 为党和政府的高效点赞——校友讲述他的两会建议只用18天就有了回音
- 中国教育新闻网:天津大学网上扶贫超市正式上线
- 人民网:天津大学空间力学团队“造土”助力嫦娥月球“挖土”
- 津云:天津大学10月2日“云端”庆祝125周年校庆
- 天大学子在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游泳比赛摘金夺银
- 习近平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
- 聚焦新动能 做出“天大”的作为 副市长连茂君到天津大学实地调研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