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加强产校融合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中国环境报》 2021年4月9日 07版
图为参加论坛的学员代表参观凌志环保农村污水处理点。 班健 摄◆本报记者班健
加强产校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是高校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增强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抓手。近日,在江苏宜兴开元召开的天津大学生态环境高峰论坛上,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邀请了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领军班&精英班的学员们一起畅谈政策走向、市场机会,以及乡村振兴下如何做好农村污水处理。
希望环保企业更多进入循环经济领域
希望环保企业更多进入循环经济领域。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原庆丹指出,在碳中和强约束下,循环经济更重要,因为它强调生产消费全过程和废物资源化,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碳削减30%来自于循环经济行业,回收1吨废物,可节约1.4吨标准煤,减少2.7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去环保主要是末端治理,花钱不挣钱,循环经济就是要解决末端治理的弊端。
原庆丹说,领军企业怎么领,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把政策研究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瞄准中国未来战略去谋划产品和模式。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领军班&精英班,是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在2015年创办的高端培训班,至今已6年,被天津大学评为经典品牌。学员已有500多人,大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洪波介绍,6年来,环境学院秉承天津大学“实事求是”校训,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环保产业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这次天津大学生态环境高峰论坛指向性也非常明确,就是加强校友们在天津大学这个平台上的深度沟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快速发展。
一定要把农民动员起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官平参与论坛指出,农村环保不能按照城市治理、工业治理的思路来做。农村环保设备不光要便于操作,简便易行,解决问题,还要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会运营、好运营。高大上、操作复杂的设备不适合农村。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季民指出,农村的事一定要把农民动员起来,打人民战争,才能做好农村污水处理。不能光政府干,农民在旁边看热闹。
季民说,中国农村情况差异很大,如华北地区村庄,居民居住非常集中,有的村庄有三四千人,几乎跟一个小城镇人口差不多,这种地方的污水处理可以用跟城市相似的技术,适合建集中处理站;而住的比较分散的村庄,则适合用建净化槽这样的处理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则是,要做到适度、实用,然后才是先进普及。有人说MBR(膜生物反应器)不好,太贵,不适合农村,但经济条件好,标准要求高的地方适合用MBR,而且超滤膜也越来越便宜;另外,农村污水处理要动态管理,污水排到河里,要按排到河里的标准来管理;污水用于灌溉农田,则按灌溉的要求处理,要根据去处采用适用技术,这是农村污水发展的方向。
季民强调,农村还有一个情况,统计有2000人,往往平常只有200人住在村子里,所以农村污水处理应该多种方案,多元化发展,不能说哪个技术好,哪个技术不好,而是要开发多种适用的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是分产到户还是联产承包?
农村污水处理是分产到户还是联产承包?领军班企业代表、凌志环保董事长凌建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凌志环保创建于1998年,2017年转型做农村污水处理设备,2020年公司放弃工程承包,聚焦在设备制造上。目前在全国有5个生产基地,5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凌建军这几年走访了一千多个农村,他发现,农村污水处理达标了不一定能改善当地河流水质,一级A标准是COD 50mg/L,但河道的COD是10mg/L-20mg/L;有些没做农村污水处理的地方,河道水质情况反而更好。
结合多年实践,他提醒业界,为了处理管网设计“四不”要素:不能过桥、不能过田、不能过路、不能过河,否则污水很难收集;装置应该高于地面,不能低于地面,这样好维护,也杜绝安全隐患。
他的目标是推行一家一户的模式,让污水处理设备家电化,粪便、油水、生活污水、各种废水都能一起处理,农民不需要额外的动作,可以做到每户污水处理费用平均100多元一年。凌建军认为,新环保、新家园、新农村,乡村振兴下农村污水应共治共享。
加强产校融合,全链条培养人才
出席论坛的天津大学校领导谭欣指出,近年来,天津大学把科技创新的着眼点放在了经济建设服务上,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所有科研成果都会向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领军班&精英班的学员企业开放,企业家和同学们可以多到学校交流,加强产学研互动。
论坛上,来自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的部分教授、年轻教师与领军班&精英班的学员企业面对面进行了对接。老师们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与企业探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可能。这也是天津大学6年前策划领军班和精英班的用意之一,就是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产校融合。此外,很多企业成了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企业家们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庆岭说,天津大学对人才实行本科、硕士、博士、工程博士的全链条培养,助力高质量发展,同时,将终身学习和在线教育有机结合,把天津大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放到平台上,对校友终身免费。
接受采访时,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杨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学生的创业很活跃,比如参加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一个学生获得天津大学参赛以来的最好名次,这位同学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精英班学习。杨冬感慨,学生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但老师们对市场是短板,也不太懂怎么运营企业,只能告诉学生一些理念,现在有了领军班的企业家做导师,对学生就业创业帮助很大。
此外,这也助力了年轻老师的发展,很多年轻老师研究的方向比较前沿,面向10年、20年以后的方向,年轻老师与企业结对子,合作时间更长,双方共同打磨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彼此成就。
根据企业创新力、经营业绩、所获荣誉和社会贡献等维度,此次论坛还评选出15家领军企业,无锡工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乾坤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科瑞达仪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蓝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秦皇岛程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华滤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苏州依斯倍环保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依菲柯水泵有限公司、石家庄龙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泽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依维优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泽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这些代表着环保产业的基石。
产校融合,彼此成就,是天津大学生态环境高峰论坛担负的使命。天津大学简称“天大”,无论天大的老师同学还是企业学员,总喜欢说,“环保,是天大的事。”其中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中国环境报:http://49.5.6.212/html/2021-04/09/content_64953.htm
(编辑焦德芳 李杰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环境报:加强产校融合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相关推荐
- 天津日报:第二批200个全国高校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公布 我市6个团队入选
- 中国科技网:深度强化学习离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多远
- 天津日报:治理重型柴油车尾气有“神器” 天大博士研发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系统
- 健康报:腊八蒜中发现抑菌性“化学信使”
- 光明日报: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国情境与模式
- 中国教育报:筑牢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全国教育系统合力抗击疫情纪实
- 合肥晚报:安徽将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中心
-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来天大调研交流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颜晓峰: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科学指导
- 科技日报:大小基站搭着用,为5G“织”出少盲区的网
- 天津大学举行“劳动献礼新百年”劳动教育月启动会暨劳动教育“赋能助力”计划发布会
- 中共天津大学委员会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评估现场考察会议在天津大学召开
- 新华社:天津大学“洋教授”的中国乡村“筑梦记”
- 冯骥才“云端课堂”连线英国,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 津云:天津大学智慧热网云平台有望实现节能60%以上
- 人民日报:天津大学向全国高校发出“扶贫英雄帖”
- 央视新闻:2020全球工程经营高峰论坛,天大师生校友共话行业展望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电网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中国教育报:跨越山海携手攻坚奔小康——教育系统对口帮扶最后五十二个国家级贫困县纪实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