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文艺星开讲|冯骥才:用“两支笔”写《艺术家们》
我用了“画笔”和“钢笔”来写《艺术家们》,希望将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生活性情、创作感受和精神追求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这些创造美的艺术家们是怎样生活的,也尝试用艺术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建立后,我们就可以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拥有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这就是我深切期望的。
——冯骥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满载挑战和收获的2020年即将走到尾声。在岁末年终之际,人民网文娱部推出“文艺星开讲”年终特别策划——“收获2020”,邀请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人,聆听他们这一年的感悟与心声,回顾这段不平凡的时光,感受文化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第三期邀请的嘉宾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2020年,冯骥才依旧忙碌,他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结合,筹备建立相关学科;同时,他也深知被美照亮的幸福,深知文艺的精神价值。在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里,他将作家与画家两重身份融入其中——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冯骥才这“四驾马车”在今年仍风雨无阻、驰骋不息。
人民网文娱:2020年,您推出了《艺术家们》等多部新作。为什么今年您给文学的时间更多了?今后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冯骥才:相比往年,今年我给文学的时间的确多了一些。过去的20多年,我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文化遗产保护上,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今年我78岁了,爬山爬不动了,台阶超过30厘米也上不去了,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江南北跋山涉水去保护文化遗产。当我回到书房的时候,不是我找文学,而是文学找我了。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是我的“四驾马车”,对我来说都很重要。这两年我写了几本小说、散文,未来还会继续写。但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两方面,仍有许多非做不可的事。比如说我现在正为传统村落制作一个“保护清单”,在大学里建立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等等。只要我还有精力,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件必须做的事。
人民网文娱:您在《艺术家们》的序言中写道,“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融合作家和画家这两重身份?
冯骥才:对我而言,这两个身份并不冲突,在创作过程中,它们是自然相融在一起的。我最初的身份就是画家,也一直没有放弃画画。我对画家的所思所想,对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命运及价值追求都非常熟悉。
画家的思维是一种纯形象思维。画家对生活有独特的关注角度,对美的事物极其敏感,有极强的创造美的欲望。所以我用了“画笔”和“钢笔”来写《艺术家们》,希望将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生活性情、创作感受和精神追求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这些创造美的艺术家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对美更加敏感,也尝试用艺术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人民网文娱:2020年可以说是文化遗产与新媒体、新技术亲密接触的一年。对于这些新技术您有怎样的看法?
冯骥才: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曾帮助我们做了许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说2010年中国民协与汉王合作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工程我们录入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字数超过8亿,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但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依靠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发自心底的关注和热爱。
人民网文娱:今年9月22日,您参加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回想起这次会议,您有怎样的感受?对于“十四五”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期待?
冯骥才:参加这次会议时,我作了一个报告,主题就是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这也是我近期的主要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如果我们能建立起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就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遵循科学的标准与规范,就要有专业人才,要建立相关学科。学科建立后,我们就可以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拥有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这就是我深切期望的。(作者韦衍行)
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1223/c1013-31976606.html
(编辑 赵晖 于丹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光明网:文艺星开讲|冯骥才:用“两支笔”写《艺术家们》
- 上一篇:光明日报:南海子文化研究获得新突破
- 下一篇:检察日报:国家与社会安全的刑事法治保障
相关推荐
- 天津教育报: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交流研讨会在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努力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质量
- 天津大学:相约“云”上好读书
- 新华每日电讯:首战奥密克戎,天津靠什么
- 2021 年上海校友会送新活动圆满举行
- 信网中心针对突发疫情开发健康状况动态填报采集系统
- 中国经济时报:线上线下融合 天津探索高校扶贫新局面
- 心路——教育部直属系统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访谈第三集:天津大学赵黎明
- 天津日报:首个5G校园专网落地天大
- 津云:智慧建筑节能又暖心 天大团队发布“一生之宅”
- 深圳商报:深圳高校凭实力频刷“新高度”
- 天津大学图书馆视频直播点播平台上线
- 中共天津大学委员会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 “快出加速度!”卫津路校区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高效完成
- 中国日报网:天津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揭牌成立
- 经济日报头版:陆小华: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 天津日报:我市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揭牌
- 全市新闻战线编辑记者培训班暨第一期天津市“记者大讲堂”在天津大学举办
- 新京报:让旧砖墙“会说话”,天津大学向宕昌绘制靓起来
- 天津日报:全国考研报名确认结束 19944人报考天大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