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
《天津日报》 2020年11月23日 09版
(作者栾淳钰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社科规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TJSSZX2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文化建设也是题中之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是其中之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文化强国的时代坐标,建成文化强国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支撑。鉴于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实际,针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由实现“文化小康”到建成“文化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具有理论依据、现实要求和实践路径。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历史生成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和现实也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创新创造民族禀赋,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开创民族的新路和民族文化的新路,并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见,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之后,中华民族依然可以不断创新创造民族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理论依据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构成,且处于灵魂、核心的地位。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纽带,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水准极大影响着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归根到底就是表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全面提高上,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外,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只有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国家和文明民族形象才能树立,国家才能真正崛起。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现实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衡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亟待通过文化建设,使文化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们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均衡性、城乡间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的供应适应性,以及“教育均衡”“均等教育”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能够满足不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高品质、多样化,甚至是个性化需求。然而,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本身及其内部现实境况来看看,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同样艰巨,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党和国家必须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多元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人们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助力建成文化强国。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践路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从“差异”向“共享”,推进文化协调联动发展。坚持文化建设工作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间和城乡间文化协调,既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路径,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协调联动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完善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合理运用有效手段,在实现文化共享中提升文化亲和力和影响力,让文化滋润百姓生活。
其次,从“数量”向“质量”,满足人民文化品质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质量和品位要求更高,文化市场发展亟待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化转型,文化产品供给端既要汇聚高原,更要树立高峰,还要占领高地,同时要指向人民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其次,从“表面”向“深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动能。不论是今日之中国,还是未来之中国,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而独特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绝不是简单复古,要深耕文化土壤,吸收借鉴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最后,从“崇外”向“塑形”,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追求“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世界舞台上高扬社会主义文化旗帜,要切实通过精选对外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力争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11/23/content_159_3633447.htm
(编辑 刘延俊 陈铮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天津日报: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
相关推荐
- 澎湃新闻:全球如何合力走向“碳中和”?张中祥从经济学角度这样分析
- 科技日报头版:“腊八蒜”里发现三种新型活性肽
- 党委书记李家俊讲授开学第一课:“读懂70年 奋斗新时代”
- “回首光辉历史·喜迎建党百年”——天津大学学生党史知识竞赛决赛成功举行
- 厦门市委书记赵龙会见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一行
- 中国新闻网: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 中外科技精英共话“智能”
- 人民日报:新技术让二氧化碳捕集材料“深呼吸”
- 光明日报:新智能材料给产品穿上“变色龙的衣服”
- 天津日报:“长征路”上的思政课
- 校乒乓球队在第2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花式表演赛荣获个人一等奖
- 津云:第七届“天大·中国司法论坛”举行 专家聚焦民诉法修改
-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到我校留学生宿舍走访并慰问校内外住宿留学生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举行
- 广州日报:新发展格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聚焦有机半导体热激活电荷输运的调控,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取得新进展
- 中新社: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拟在榕共建“联合学院”
- 中国新闻网:中法合作探索文化遗产保护
- 天津工人报:天大无线感知技术助力智慧化图书馆建设 “智图”机器人让海量图书各归其位
- 福州滨海发布: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宿舍楼封顶啦!
- 新闻联播:我们都是收信人 全国各地高校学子开展“@大接龙”联学活动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