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光明日报》2020年9月14日头版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陈建强 刘茜 苏雁 夏静 张锐 杨珏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蓝芳 赵晖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4日 01版)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谆谆嘱托,殷殷勉励,为教育、科技工作者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程方益教授此次受邀参加座谈会。他激动地说:“作为一名从事化学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我感到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一定要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树立敢啃‘硬骨头’、攻克‘卡脖子’难题的雄心壮志,迎难而上,不断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程方益的感受代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创新,始终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程方益记得,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并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鼓励科技人员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时隔一年,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此次会议,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引。”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工程系研究员、教授晏泓记得,对科研的热爱是自己踏上科研道路的初心,几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纳米材料、复合功能材料及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晏泓说,山西正在全力推动产业革命,规划了14个千亿产业集群,其中新材料产业是引领、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她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
“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贠克明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做好四个‘面向’,践行两个‘更加’,立足‘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发展战略,围绕经济转型重大任务,围绕健康卫生事业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国家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创新,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
听完座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苏万华由衷地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我国科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号角,必将有力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瞄准科技前沿,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成就。”苏万华认为,科技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教授赵书红认为,创新,就是攻克行业领域内各种“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刻不容缓。我们要努力思考、找准专业领域的关键需求和核心问题,特别是行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取得原创性的创新成果。”
在科技企业和技术专家那里,创新有着更现实的意义。湖北省宜昌市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只有10多人的小科研所,经过30多年发展,安琪成为中国酵母行业的排头兵,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酵母供应商,他们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琪酵母生物技术总工程师李啸告诉记者,要做到“国际化、专业化”,就要保持清醒头脑,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短板,做好技术储备。
宜昌人福药业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李莉娥说:“2020年7月,我们研制的一类新药苯磺酸瑞马唑仑成功上市,该产品共有8个国家全球同步研发,它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们研发实力由跟跑并跑到领跑。今后我们一定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把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创新,就是培养和传递“创新精神”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执行院长、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游雨蒙认为,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代际传递的过程。“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这个目标。一是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发扬爱国至上、献身科技的精神。引领我们的学生回到科学研究的初心,板凳甘做十年冷,专注于自己的科研视野,不计名利虚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内生动力;二是总书记提出,做科研事业,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我们要以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为契机,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迫切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卡脖子’技术的研究;三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强化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数理融通能力,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等。”游雨蒙说。
程方益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将“创新精神”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并面向社会传递“科学家精神”,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每年都面向中小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今后我们要以更强的责任心来强化这项工作,激发孩子们的科研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继承和发扬‘南开精神’,尤其是学习南开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更专注、更勤奋、更努力地做好科研育人工作。”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投身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还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全面人才。”赵书红最后说。
(综合本报各地9月13日电 记者姚晓丹、陈建强、刘茜、苏雁、夏静、张锐、杨珏、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蓝芳、赵晖)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9/14/nw.D110000gmrb_20200914_3-01.htm
(编辑 焦德芳 柴海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光明日报头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相关推荐
- 我校师生团队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
- 【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马凯学:面向产业痛点与未来,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打造新工科的排头兵
- 央广网:天津大学团队研发超级涂层 为户外设备披上“防寒服”
- 听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讲党史——《大家说理》党史专题节目今晚在天津卫视播出
- 河北日报:科技创新为冬奥筹办添翼
- 人民网:天大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2金3银
- 天津大学举办直附属医院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暨培训会
- 天津日报:清明之际的感念与告慰
- 津云镜头:邓亚萍来了!她的“开学第一课”家长比学生更兴奋!
- 人民网:天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市科协系统宣讲
- 机关组建志愿服务队助力校园疫情防控
- 人民日报:学霸变身“扶贫主播”,天大学子为贫困县“带货”
- 经济日报:神州控股与天津南开区政府、天津大学开展战略合作
- 北方网:天大在甘肃宕昌启动“百万资助计划”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最年轻“馆员”上岗124岁老馆
- 科技日报:用意念打字,中国脑机接口新纪录诞生!
- 新华社:专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城市安全”大脑
- 中国社会科学网:张中祥教授应邀在2019能源金融国际会议做主旨报告
- 天津大学举办“北洋同欢庚子岁 师生奋取幸福年”2020年迎新春师生同乐会
- 北方网:津南人工智能研究院 铆足“虎”劲 起步争先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