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天大贡献” 天津大学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
本站讯(记者焦德芳 摄影唐蒙)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月1日上午,天津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会议,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会议由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主持。
会上,党委宣传部部长吕静就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25位科技工作者致信内容、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部分重要论述进行学习串讲。
学校领导班子就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工作畅谈学习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攻克关键技术、勇攀科学高峰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在发言中谈到。“我们要把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作为新时代学校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元英进表示,近年来天津大学勇攀科技高峰,在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方面,聚焦“0到1”的科研,制订“天大诺奖计划”,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在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方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组建集中攻关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开展集成攻关。学校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着力破除制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不合理束缚,让优秀科技人才心无旁骛的投身科研,在新时代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天大智慧和天大力量。
“总书记的回信充满真挚感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对于鼓舞、激励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强的干劲、更大的勇气建功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文平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校要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的作用,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活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技术突破。
“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饱含深情”这是副校长张凤宝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回信的由衷感受。“当下正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时期,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质化现象严重。”张凤宝表示,作为天津大学的科技工作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弘扬天大品格,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今后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要以勇攀科技高峰为目标,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勇于挑战前沿科学难题,把握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树新刚刚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他主持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创造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分管研究生教学的校领导,王树新表示“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天津大学将继续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全国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这对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党委常委、副校长巩金龙教授谈到,高校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思想,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天津大学积极推进新工科教育,科教深度融合,将最新的科技前沿进展迅速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以一流人才培养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科技强国,高校应责无旁贷、勇担重任,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金东寒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善于用爱国之志激发创造活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后备人才;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东寒表示,今年学校要把深化评价改革作为“龙头之战”,引导教研人员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关注企业卡脖子需求,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我们要围绕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以创新开放的思维、科学合理的机制,坚定不移推动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天大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在总结发言中谈到,“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奉献就是我们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李家俊表示,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扎根祖国大地,将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民的福祉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其科研能力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其为之奋斗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大意义上的成功。李家俊还强调,高校的一切工作,根本是立德树人。高校的科学研究,也旨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才能让我们的爱国主义弘扬得更有力量。
李家俊要求,要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实现科研突破,展现天大担当;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将“家国情怀”教育贯穿始终。“全校上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于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天大贡献!”
(编辑 焦德芳 陈铮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天大贡献” 天津大学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
相关推荐
-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精仪学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
-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召开
- 福州新闻网: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云”上举行
- 新华社:新型水凝胶让癌细胞“共享实时位置”
- 经济日报:天津大学:超级电子皮肤“全天候”自愈
- 津云新闻: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凭借汽车数据“硬核”技术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 深圳市发改委正式批复 GTSI 校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北洋合唱团荣获六项大奖 摘取中国国际合唱节总冠军
- 解放军报:颜晓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 中国经济导报:张凤宝委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需完善顶层设计规范发展
- 科技日报:团簇酶可靶向治疗神经炎症 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E的160倍
-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来校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 天大建成“全尺寸深水立管地震、疲劳试验平台” 成为深海采矿和油气开发的关键核心试验装备
- 2021年“粤北洋”奖学金颁奖活动在天津大学举办
- 【2019迎新】天津大学“三个聚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安心求学
- 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担使命——教育系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电网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中国青年报头版: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天津大学发布建校125周年纪念活动公告
- 中国环境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例点评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