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学校科研团队在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3月15日,新华社以《电池不给力?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供电系统有望更智能》为题报道学校工程技术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报道内容如下:
我国科研人员在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使得未来可穿戴设备的电池设计有望标准化,供电系统更加智能。相关研究成果已于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上。
论文第一作者、学校工程技术学院高鸣源副教授介绍,电池续航能力有限是当前制约可穿戴设备普及的重要因素,而柔性、绿色和可持续的能量供应仍存在技术瓶颈,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待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来自西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对热电、运动及无线电波等能量源在可穿戴器件上的应用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的评价指标,用于对柔性可穿戴系统的电源性能、能量转换机制、弯曲或拉伸条件下的功率折减等进行评估。
科研人员对智能手环的供电系统进行实验测试
审稿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代表了未来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未来根据智能家居、人体健康监测、土木基础设施检测等不同应用场合需要对可穿戴设备的电源进行选型,从而推进可穿戴设备的设计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供电智能化水平。
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8343)的资助,学校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高鸣源为共同第一作者,学校工程技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合作方为西南交通大学王平教授(共同第一作者)等。
拓展阅读:新华社报道、科技日报报道、论文原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新华社报道学校科研团队在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相关推荐
- 学校举办新农科实习暨劳动教育实践出征仪式
- 学校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类脑计算与智能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 【科创中心系列报道之七】学校召开关于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与工程化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部署会
-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向学校发来感谢信
- 学校召开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
- 【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报道之五十三】人民网报道学校历史文化学院教工一支部赴重庆师范大学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学校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
- 重庆市植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在学校召开
- 校领导带队赴荣昌区洽谈推进校区“提质扩容”
- 西南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第一次业务推进会在图书馆举行
- 学校举行“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系列思政大课启动暨集体备课会
- 学校召开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专题会
- 校领导带队参加高校“教育扶贫联盟”成立大会
- 学校召开2020年党的建设工作会
- 【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报道之三十一】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举行“文学经典与党史”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
- 学校1教师荣获“2019年度中国十大出版人物”称号
- 学校首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班
- 学校召开“十三五”科技平台工作总结会暨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艾宏歌副主任一行访问学校
新闻公告
- 学校举办2021年首期“含弘青年新发展”沙龙 05-04
高考招生
- 西南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节选) 08-05
- 西南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大学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