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聚焦高水平科研能力建设,科研反哺高素质人才培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将很多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也给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机会与挑战并存,使得老师们更容易放平心态,静下心来思考、沉淀,整理思路,稳扎稳打。
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师生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坚持“成绩、成果、成效”为导向,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以促进物理学科振兴发展为己任,克服“疫情”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工作稳扎稳打,稳步提升
2017年学院综合改革以来,通过一系列科研改革举措,激发科研工作活力,提高科研竞争力:
学院组建了青年创新团队,通过资源倾斜、政策激励、学习提升等措施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科研资源配置机制,以科研发展带动学科水平提升;
改革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
依托学校交通运输特色,加强对外沟通联络,努力拓展科研项目、科研合作范围,积极组织申报轨道交通行业相关纵向和横向项目。
在学院综合改革政策引领下,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经费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及质量均有了质的飞越。
2020年学院到校科研总经费逾3000多万元,较上年度增长30%; SCI期刊收录论文130余篇,较上年度增长19%。
二、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署聚变能技术合作项目
我院许宇鸿教授所带领的聚变所等离子体物理团队在磁约束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领域、特别是仿星器物理和工程研究方面与与国际同行一直保持着广泛深入的交流。
许宇鸿教授与国外HSX仿星器研究同行交流
2020年10月16日,国际能源署聚变能技术合作项目 (IEA SH-TCP) 工作会在西南交通大学顺利召开,会议旨在更好地促进国内各单位借助聚变能平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能源署聚变能技术合作项目 (IEA SH-TCP) 工作会在西南交大召开
2020年11月24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来函,拟准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中国缔约方加入国际能源署技术合作组织,它的成功加入标志着我校代表中国的仿星器研究将正式加入国际能源署技术合作组织,既有助于国内及时掌握国际上仿星器-螺旋器研究的最新动态、分享国外先进的经验及成果,又有利于促进我校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人员交流,保持我校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提高我国聚变研究整体水平,扩大中国乃至我校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快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
1. 加强国际合作,建设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平台
仿星器是人类通向磁约束受控聚变能的重要装置。由于加工技术和其它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磁约束聚变研究主要仅限于托卡马克位形,迄今为止尚未开展仿星器位形的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与日本国家核融合科学研究所 (NIFS) 于2017年签署协议,联合共建“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CFQS)”。CFQS仿星器是目前国际上磁位形最先进的磁约束聚变装置。2020年11月中旬,聚变所主办了《第三届中日联合建造CFQS仿星器指导委员会会议》。在会上,何川副校长致辞并总结了联合项目取得的进展,NIFS所Takeiri所长对工作进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三届中日联合建造CFQS仿星器指导委员会线上会议
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已经启动九里校区原工业中心600余平米实验室的改造工作,也完成了天府新区1500平米的CFQS装置实验室的规划工作。此外,在国内已全面启动了线圈和真空室的制作,预计2021年运抵我校。由日方负责提供的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中性束加热系统等预计于2021年下半年运抵成都。
经过VPI成型后的CFQS模块化线圈MC4
许宇鸿教授撰写的“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hosts the world’s first quasiaxisymmetric stellarator experiment”成功发表在《Stellarator News》上。该杂志是当今世界上仿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该文章的发表反映了我校CFQS项目在国际仿星器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2.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项目研究与建设
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宇宙线的起源、加速、传播和成分,是当代物理学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是目前唯一边建设边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计在宇宙线物理、伽马天文等领域将取得国际一流的科学成果。LHAASO主要有1平方公里阵列(KM2A),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FCTA)三部分组成。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学承担了LHAASO 项目WFCTA激光标定系统的建设任务。该系统于2020年10月份成功运行,实现了对LHAASO-WFCTA的绝对标定,填补了国际上在海拔4400米运用激光光束标定宇宙线探测器的空白。同时,在宇宙线的成分、起源和加速、宇宙线的传播、太阳高能活动及交叉学科前沿研究等方面正在深入进行中。上述研究受到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等多个部门的资助。
目前正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联合申建“宇宙线物理与探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并顺利通过专家会评,正积极筹备后续申报工作。
项目组成员在现场对广角切轮科夫望远镜阵列进行标定
3.极端条件物理省重点实验室申建顺利
极端条件物理省重点实验室聚焦高压凝聚态物理、强电磁场物理和磁约束聚变高温等离子体物理三个研究方向,对于极端条件物理的研究,推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李建刚院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段旭如院长等10余位学术委员会专家对我院申请的 “极端条件物理”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进行评议,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实验室的组建工作。
目前,该实验室拥有固定科研人员62人,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实验室的组成汇集了我校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多个优秀科研团队。经过长期的合作和发展,实验室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实力突出、团结稳定的研究队伍。经过评议,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实验室研究方向及研究目标明确,创新性强,符合我国极端条件物理研究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学院正在积极推进省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申报工作,可望近期获批,实现学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极端条件物理”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申报评审会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
我院光电所科研团队积极参与铁路行业的科技攻关研究工作,利用光学图像测量技术、光电检测技术、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攻克铁路高速动车组、机车车辆关键部件安全检测难题。
动车组轮对故障动态检测系统运用现场
与多家铁路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中国铁路建立了轮对安全综合保障技术体系,并研制了配套的系列检测设备,获得多项授权发明专利,累计实现18项专利成果转化。转化的成果已经在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广泛应用,在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得到央视CCTV-13、CCTV-10、成都晚报、济铁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在上海虹桥动车所、武汉动车段应用的转化科技成果受到了包括院士团在内的社会各届人士的批量参观,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央视新闻专题报道动车组轮对故障动态检测系统
五、坚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群,依托学院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将专业课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积极响应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和国家“强基计划”,于2019年开办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简称物理拔尖班),2020年开办第二期。由学院院长和教授委员会主任分别担任班总导师,同时在教学资源和优质师资予以倾斜支持。
学院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打造个性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起学院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办“钱三强英才班”,2020年起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共建“物理聚变菁英班”,在高能物理与核聚变领域打造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培养,“钱三强”班共有毕业生147人,其中出国或进入各类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的有105人,21人现已入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
“物理聚变菁英班”“钱三强英才班”开课仪式暨英才奖颁奖仪式
通过对大一新生开展“走进科研”、“走进实验室”等活动,吸引学生走进科研团队和实验室,了解老师的科研方向,在老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初步接触科研。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走近科研”活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走近实验室”活动
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同学,发布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26个,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训。应用物理大三学生参与了《科研工程实践》课程,全员进入学院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大四的毕业设计(论文),进一步巩固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之用于科研和生产实践,从而全面提高科研能力,形成科学思维,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继续深造的意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聚焦高水平科研能力建设,科研反哺高素质人才培养
- 上一篇:王顺洪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系教师党支部活动
- 下一篇:王顺洪到学生食堂用餐并了解情况
相关推荐
- 杨丹出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大会
- 西南交大党委召开第十四届委员会第135次常委(扩大)会议
- 【中国教育报头版】西南交大增加思政课深度宽度温度——把思政教育做到学生心坎里
- 【守初心 担使命】图书馆大力实施“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 西南交大教师沉浸式学习O-AMAS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
- 入蓉32载 蹚出特色发展路——西南交通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纪实
- 西南交通大学与广元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关于举办依法治校第三期活动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庭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
- 【理论研究】党建网:个人权利、局部利益须服从服务于整体利益
-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表彰大会
-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纳入新序列
- 突破!西南交大何正友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无线供电技术在国内首台无线供电制式城轨车辆中成功应用
- 【光彩2019】竺可桢书院:坚持思想引领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 西南交通大学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公开竞聘公告(2021第3号)
- 西南交通大学第二批学生顺利返校
- 杨丹一行赴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调研工作
- 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党史百年大学习”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
- 国际同行顶级成果:地学学院程谦恭团队李坤王玉峰等揭秘高速远程滑坡的颗粒流运动本质
- 【共克时艰 交大战“疫”】后勤人不遗巨细牢筑校园防疫墙
- 西南交通大学李琦教授团队论文入选2019年美国陶瓷学会会刊最佳论文
新闻公告
- 成都石室中学田间校长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03-16
- 西南交大召开中层干部大会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03-15
- 2022年大学生入伍倡议书 03-14
- 吉利学院阙海宝校长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03-11
- 校领导调研指导后勤基建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