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网: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生态道德以跨越时空的恢弘视角,把道德范畴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开辟了人类道德认知的新境界,丰富和完善了道德体系和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生态道德作为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根基。
强化生命共同体意识,增强生态道德认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生态道德的客观根据和内在逻辑。加强生态道德认知要从认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开始,增强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强化生命共同体意识。“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命运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观人类历史,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二者辩证统一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决定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须谨守生态道德的伦理规约。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都是世界有机链条的组成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虽然有强大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但绝不意味人类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无数铁的事实向我们昭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只有与自然共生,与自然同行,与自然对话,与生命沟通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生态道德,就是要求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要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把自然视为内在价值的“伙伴”,尊重自然,摒弃对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亲近自然,厚植生态道德情感。发乎于情,才能止乎于礼。道德存于内心,真挚的情感能催生坚定的信念,形成持久的道德尊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建设生态道德,培养尚德善行的生态美德,必须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情,用人与自然的大爱,催生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自律。具体来说,一是要将心比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移情于自然,把自然万物都当做有生命的存在物,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与自然同心,与自然共情。二是要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亲近产生美。“蝴蝶和鲜花以及蜜蜂之间的配合都使我们注意到美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不是我们造出来的,不管我们看见还是没有看到,都是美的。”只有亲近自然,才能发现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只有懂得欣赏自然,才会以炽烈的情感投身自然、拥抱自然、融入自然。三是要饮水思源,感恩自然。大自然孕育、创造了人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要立足人类依赖自然的客观事实,对自然心存感激,常思感恩之情,常怀报恩之意。
勇于担当,强化生态道德责任。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律令和伦理规约。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取决于人,取决于人是否有高度的责任自觉、使命担当,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积极履行生态道德义务。具体来说,一是要履行顺应自然之责。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谓“畏天命”就是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世间万物,上至人类下至一株小草或一只蚂蚁,都有自身的生存法则。这就要求人类在发展中,一方面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顺势而为;另一方面要设定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边界,划出生态安全的红线、底线,与其他物种保持适度的张力与动态平衡。二是要履行保护自然之责。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生态道德要求人类必须用尊重、善待取代凌驾、主宰,用保护、修复取代掠夺、破坏,切实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共进。三是要履行可持续发展的代际责任。人类的发展,应该着眼长远,追求一代一代永续发展。因此,生态道德要求在场的当代人,不仅要立足现实,切实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维护好本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更要放眼未来,为人类的整体与长远利益谋划,充满对后代的深切关怀,坚持代际公平和正义,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既要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又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积极推动人类的延续与文明的进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身体力行,加强生态道德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的真谛也在于实践。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美德由实践锻造,在日常生活的锤炼下,我们才能成为有德的人。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贵在实践。一是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也是生活文明。践行生态道德,要从公民的生活环境出发,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社区、生态村庄建设,通过亲身参与和现实体验来获取生态道德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健康出行、不滥食野生动物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将生态道德理念外化为日常的生态道德行为。三是要推动全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是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生态道德是对每个人的伦理规约,要把亿万民众真正动员起来,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用全民的自觉行动汇聚起加强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生态道德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在需要,是人类道德进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须遵守的伦理规约。要不断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提升全民的生态道德素养,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章来源:党建网:http://www.dangjian.cn/shouye/sixianglilun/dangjianpinglun/202007/t20200710_5706277.s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党建网: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
- 上一篇:西南交大召开2020年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
- 下一篇:西南交大与中国铁建交流座谈
相关推荐
-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张燕友一行访问西南交大
- 张异:辅导员就是学生的引路人
- 【守初心 担使命】服务学生 以学生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实效
- 校团委: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永远是少年》主题报告会
- 西南交大应邀出席中国—印尼科技合作联委会第6次会议
- 西南交通大学喜获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 西南交大主办第十六届IEEE工业电子与应用国际会议
- 杨丹校长受邀为“四川九三讲堂”作专题报告
- 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为学校全体中层干部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辅导
- 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高端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 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圆满完成
- “成都夜市”直播课在太古里成功举行
- 电气校友何其光陈蓉平伉俪向学校捐资助学
- 【共克时艰 交大战“疫”】计划财务处(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全心全意 特事特办 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 西南交通大学:为学生织好“心理防疫网”
-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轨道交通集团举行交流座谈会
- 西南交通大学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试点单位
- 交通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三)
-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荣获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优秀”
新闻公告
- 成都石室中学田间校长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03-16
- 西南交大召开中层干部大会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03-15
- 2022年大学生入伍倡议书 03-14
- 吉利学院阙海宝校长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03-11
- 校领导调研指导后勤基建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