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体育学院 > 新闻公告 >

2018年第六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在上海体育学院成功举行

2018-11-12 0 新闻公告 来源: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网

本网讯  11月10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和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承办的“2018年第六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在上海体育学院顺利召开。上海体育学院副校长毛丽娟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王凯珍教授、中国武术九段、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中国武术九段、上海体育学院虞定海教授,集美大学体育学院郑旭旭教授、比利时自由大学马克蒂姆教授,以色列温盖特学院盖莫尔教授、意大利知名武术学者龙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洪浩、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王海鸥等受邀出席。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武术学院院长戴国斌、副院长张云崖,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秘书长朱东教授主持。

毛丽娟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申江”国际武术论坛自2008年起历经十二年,连续六届与会人员逾千人,逐步树立了“申江”国际武术学术品牌,力争为推进武术国际化、为提升武术国际影响力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同时对新时代中国武术的新发展寄以美好祝愿。

本次论坛主要以“新时代中国武术新发展”为主题,分“大会主报告、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三个部分。

大会主报告由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秘书长朱东主持。

邱丕相教授首先以“对中国武术的回眸反思与展望”为题展开报告。他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武术的社会存在方式,通过对当今竞技武术存在普及性不够、客观性欠缺和精彩性不足的问题剖析,同时展望了未来武术在体育竞技、健身运动、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的存在形态。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郑旭旭以“福建南拳到空手道——体育文化流变的考察”为题分析了日本空手道的形成与发展,从明清册封使记载、琉球古典文献、刚柔流之源、空手道早期著作等九方面考察入手,认为琉球之唐手,源于福建南拳。同时认为比照空手道文化流变过程,对中国武术的当代走向有积极启示。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马克蒂姆以“奥运会武术项目,这个梦想还远吗?”为题详述了武术运动国际发展的不同阶段,并通过详实的数据、独到的视角分析了武术至今尚未进入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的问题所在。

以色列温差特学院教授盖莫尔以“马伽术的历史和奇点”为题,详细地介绍了马伽术的历史流变,填补了文献空白,同时强调了以色列格斗技术的独特特征,质疑了人们对马伽术历史根源的普遍误解,并通过生动的现场示范直观的展示了马伽术的战术理念及实战技巧。

俄罗斯武术学者龙华以“太极的重新发现:从自卫要领到运动自由”为题通过与源于斯拉夫的同类武术作比较,旨在证明太极的自愈疗效不仅能够得以传承,而且根据更加适应现代挑战的不同执行标准完成练习,太极拳的效益还将大大提高。

下午的专题报告由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秘书长洪浩教授主持,5名参会代表围绕主题,立足不同视角分别就“中国武侠电影审美、武术技击、鸳鸯拳流变”等研究一一进行了报告与讨论。

在专题研讨中,与会者围绕“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武术国际化发展、武术与国外武技的对比差异”等问题向武术专家进行提问,专家们准确严谨的解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将论坛推向高潮。

闭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秘书长王海鸥教授主持。首先,武术学院院长戴国斌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同时提出未来武术在体育化发展和文化发展中的研究应该深掘武术拳种,进一步发掘武术的文化个性,为武术国际化建设好健康名片,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

最后,邱丕相教授、郑旭旭教授、戴国斌教授分别为本次论坛论文获奖者颁奖。

[作者/平少康 摄影/徐冬根]

[报送单位/武术学院]

[责任编辑/董杨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2018年第六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在上海体育学院成功举行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