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文学院线上开展“文学与思政”系列讲座第十七讲

2020-05-15 0 新闻公告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5月14日,文学院“文学与思政”系列讲座第十七讲线上开讲。文学院副院长杨晓斌教授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在腾讯会议进行了直播讲授。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斐主持。

杨晓斌老师首先从读书明理和兴趣驱动两个方面解释了本次讲座主题的学习意义,强调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文学的产生与形成,还是文学的历史、文学的成就,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涵养国人的灵魂,可以坚定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杨老师引用了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讲话。他认为,这一宝贵经验,不仅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杨老师提出,文化自信具体到落实到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应该如何体现、如何实施、如何落实;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样面临着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谁研究的问题。

在同学们的短暂思考后,杨老师通过具体案例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首先,他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将早期中国文学和后世文学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从文学形态来看,早期文学与后世的文本文学不同,差异很大;从本质来看,早期文学与后世“纯文学”意义上的文学也不相同,它是一个早期文化的融合体。这些结论的得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接着,杨老师进一步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在中国古代文学学习和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博大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如何学好古代文学有了更专业的认识,相信在将来,文苑学子定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具体的“文化”工作、“文化”活动来培根铸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7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邹涵霖表示,在杨晓斌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我们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文学的意义所在。其中关于“疑古”思潮部分的讨论更使我对所谓文化自信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2017级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1班马若楠谈到,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和知识广度,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并且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向我们讲解究竟如何更好的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下去,如何继承古代文学的力量,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文学院线上开展“文学与思政”系列讲座第十七讲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