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杨凌团队创新构建生物标志物的自体追溯新方法
近日,我校杨凌团队创新性地发明了一种损伤性标志物的判定方法,该研究成果Accurate Assessment and Tracking the Process of Liver-Specific Injury by the Residual Tissue Activity of Carboxylesterase 1 and Dipeptidyl Peptidase 4近期正式在线发表于知名期刊Engineering。
标志物发现与验证的传统方法中,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一直是金标准,但形态学标准显然有诸多缺陷,只能定性不易定量,且易受到取样部位、操作者水平、显微镜观察部位、组织异质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后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其发现与验证往往习惯性地采用先前已经发现的标志物作为金标准,如临床血清转氨酶被人们习惯性地作为肝脏损伤评估的“金标准”。因此,现行的损伤标志物发现与验证其判定标准一直存在着原理性缺陷。
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杨凌团队构建了生物标志物的自体追溯新方法。即组织损伤时,从该组织中泄漏至血液中标志物的增加必须与损伤对应组织中同标志物的减少保持一致,如假设在损伤过程中,该标志物不会因损伤所产生组织增殖效应而导致标志物的增加,从而排除因损伤过程中,因非损伤刺激所导致的损伤组织中标志物本身动态变化的干扰。基于上述原理,使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这一肝脏胆管特异性损伤剂建立大鼠肝特异性损伤急性模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多组织损伤后标志物在多组织中发生复杂变化的干扰;进而,该文作者将团队先前发现的新标志物与传统肝脏损伤标志物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羧酸酯酶1(CES1)是肝内最稳定的损伤标志物,二肽基肽酶4(DPP-4)则是表征炎症产生的最敏感广谱标志物,而传统标志物如转氨酶均易受到非损伤刺激促其表达增加的干扰。
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代动力学中心研究实习员潘秋莎,2020级博士生宋培放,2019级博士生倪振华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系统药代动力学中心杨凌研究员和上海针研所马红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资助下完成。(科技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校杨凌团队创新构建生物标志物的自体追溯新方法
相关推荐
- 202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沛然计划”夏令营开营
- 我校举行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颜晓峰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
- 我校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主编研究生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
- 学生代表与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面对面提案反馈交流会举行
- 我校举行“以行践知,砥砺前行”2018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活动
- 抗疫一线新发展党员培训班教学活动在我校举行
- 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和上海市赛中获佳绩
- 2021年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五禽戏传承创新发展论坛在我校举办
- 我校举行第36个教师节庆祝大会
- 我校举办上海市中小学武术艺术节
- 浦东新区首届医务青年健康科普大赛在我校举办
-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丛刊》第一辑正式出版
- 我校举办2021年度教学督导工作会议
- 学校“杏林育人·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论坛举行
- 春节前夕校领导慰问附属医院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 徐建光校长率团访问匈牙利、克罗地亚和荷兰
- 校领导走访慰问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年青年科学家国际论坛暨交叉科学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举办
- 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艳一行来校调研
新闻公告
- 馆校联动云端话中医,协同文化育人显成效 03-16
- 校领导专题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 03-05
高考招生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全国统考)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全国统考)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招生章程(全国统考)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6年春季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核准备案表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年春季高考招生简章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