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病人疼痛 成都医护专家做出这些“微创新”显医者仁心
“医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癌症最为当今社会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以其治疗难度大、疼痛感强、治疗周期长让众多人“谈癌色变”。帮助癌症患者减轻身体疼痛和心理负担,给予患者更多的人道关怀成为了众多医院提升医疗业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又一全新途径。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护专家团队以减轻病患负担,提升业务水平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在工作中通过作出一项项“微创新”:电话到家指导用药、团体心理交流疏解病人疼痛、“温度医疗”让癌症患者生活充满阳光……11月9日,记者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通过独家采访,一探医疗微创新背后的点滴故事——
为出院患者缓解疼痛
电话到家指导用药
“只要心情好,我相信会出现奇迹......感谢你们电话到家,为我缓解了疼痛。”当日下午,记者还未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时,远远的就听到该办公室传出来的乐观爽朗的笑声。该笑声来自该肿瘤科之前收进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婆婆,老婆婆名叫秦华林(化名),此次她是来医院感谢该科室医护人员的。原来,秦婆婆之前因胃癌伴腹膜转移,每天都被爆发性的癌痛折磨得痛不欲生。在医院里,护理人员采用“滴注”的方式,精准地测量出癌痛患者所需要的镇痛药物用量,有效缓解了秦婆婆的疼痛,“但我出院后没有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经常疼得半夜到附近医院打吗啡止痛。”
“对病人负责,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即便她已出院,但我觉得对婆婆病情的关心也是我应该做的。”该科室护士长汪秀云了解到秦婆婆的情况后,辗转难眠,她在每天电话指导秦婆婆用药的同时,意识到这很可能不是一位患者面临的难题——60%左右的癌症晚期病人会受到癌痛的折磨,癌痛患者化疗间歇期的居家护理工作都是由家属及患者承担,让她们掌握癌痛居家护理知识及方法至为关键,“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她们真正掌握癌痛患者的居家护理知识及方法呢?”汪秀云将秦婆婆的情况作为案例反映到科室后,该腹部肿瘤科党支部决定成立一个“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癌痛管理小组,党员们拿出自己的空余时间为癌痛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癌痛管理小组随即制定了癌痛患者“随访原则”,为每位有癌痛症状的患者单独建卡,在患者出院后定期打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情况,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记者在该腹部肿瘤科的护士站看到,壁柜里整齐地码放着癌痛患者“随访登记本”,这些对出院癌痛患者的电话随访记录分装在一叠蓝色的文件盒里面,每位癌痛患者都有对应的“癌痛档案”,每一次对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都需要填写疼痛程度、心理痛苦程度、用药情况、用药副作用、睡眠情况等十多项指标,并且注明为患者提供的指导意见,例如改变用药与用量等。此外,蓝色文件盒里还装着癌痛护理的规程、护理人员参加培训的纪录、年度工作计划等等。今年以来电话随访已达近700次。“心里装着病人,腹部肿瘤科的这一‘微创新’让我们这些出院病人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秦婆婆心存感激地说道。
一问一答团体心理交流
建立微信群用爱疏解疼痛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必不可少。在一次电话随访中,该科室一些护理人员发现,癌痛患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于是“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癌痛管理小组又做出决定——建立一个癌痛患者关怀微信群,“患者在群里将问题提出来后,医护人员利用空余时间做出解答,一问一答,病人和家属们都能看到,这样就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帮助,效率更高。”这一方便患者的举措成为腹部肿瘤科的又一项微创新。
作为一名党员的何建萍是该肿瘤科的癌痛专科医生,她在治疗中发现,很多癌痛病人心理都曾经受过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创伤会加剧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如果将疼痛分为10级,她实际的疼痛可能只有5级,但是她感受到的疼痛可能能够达到9级或者10级。”何建萍告诉记者,于是,“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小组增添了 “携手同行 有爱无病”疼痛关怀心理团队,同时也增添了一项微创新——利用空余时间在微信群与患者聊天,每当护士了解到哪位患者出现了疼痛症状,就会主动告诉何建萍,然后何建萍会主动到病床前与患者交流。
在每个月里,待医生们都下班后,何建萍总会与几位同事抽出时间一起,将癌痛病人邀请到医生办公的大办公室里,进行团体交流,“这样的交流时常举行,每次大概会倾心交谈一个半小时。这项活动非常受欢迎,甚至有的出院病人也会回医院参加活动。”何建萍说,“我们进行团体交流,是为了让患者感受到医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团结在一起与病魔做斗争。”
以微创新为基石做“温度医疗”
让癌症患者生活充满阳光
华萤奖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2017年起设立的一项创新奖,以医、教、研、管中的微创新、微改变为奖励对象,旨在关注像萤火虫一样的微光精神,展现人文情怀,体现管理、服务中的微创新、微改变。“‘华萤奖’由医护人员自行申报,由网络投票决出结果,投票绝大多数来自患者。”四川大学腹部肿瘤科党支部书记曹丹告诉记者,在华萤奖的引导下,该科室医护人员从细节出发,做出了一项项刷新眼球的创新成果,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互联网+H2H(Hospital to Home)’的癌痛延续护理模式的实施、‘医-护-营-药’一体化营养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微信’号助癌痛管理一臂之力……这是我们科室医护人员对这四项微创新的专业称谓。”据曹丹介绍,从2015年至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引导力量,鼓励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激励和要求自己,以党建引领各项微创新工作,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有温度的医疗”,先后四次荣获华萤奖,累计受益患者和家属达到数千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减轻病人疼痛 成都医护专家做出这些“微创新”显医者仁心
相关推荐
- 西安交大“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川大举行
- 初心铸伟业 盛世耀中华 ——我校师生热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 双流区与我校共建的院士公寓项目开工
- 【图集】四川大学2019年运动会精彩开幕
- 医科学院(医院)学习贯彻学校2021年工作布置会和“双代会”精神
- 我校举行第四届“经典守护者”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
- 校长李言荣院士当选四川省科协主席 谢和平院士为名誉主席
- 我校王玉忠院士成果三次入选国家自然基金优秀成果选编
- 全国两会开幕!四川大学10位代表委员进京履职
- 我校4个实验室入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 【战疫纪实】华西医院乔甫:四川逆行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第一人
- ?学校热情迎接载誉归来的2018年国家科技奖获得者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2019年度工作会议暨“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举行
- 【聚焦】各学院传达学习学校新学期工作布置会精神
- 【聚焦】各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布置会精神
- 上海浦发银行支持5000万元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 华西口腔医学院林云锋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发表文章 阐述以DNA四面体纳米材料为载体的功能性运载系统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我校三星堆考古青年学者谈传承川大精神为国立新功
- 我校彭强、叶玲两位教授入选国家“杰青”
- 四川大学举行2018年“119”校园安全应急演练
新闻公告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 我校“江姐班”学子登上央视舞台演讲“江姐在川大” 02-22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高考招生
- 四川大学2018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7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5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6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3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4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2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