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牵头的全国首家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正式成立
4月10日,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这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具体举措,也是学校启动的“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专项的破题之举。魏复盛院士、彭先觉院士、郝吉明院士、周守为院士、张远航院士、贺克斌院士、岳国君院士、孙丽丽院士、石碧院士、王琪院士等10余位院士,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彭勇,校长李言荣院士、副校长褚良银,以及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石化、国家电网、东方电气等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李言荣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中心的揭牌表示祝贺。他说,川大作为文理工医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与碳中和相关的建环、水利、化工、轻工、高分子、电气等领域都有着长期的积累。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率先启动了“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其中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专项中就涉及“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的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建设。川大将与国内优势单位、龙头企业一道,围绕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开展科技攻关,并结合长江中上游地理特征,努力构建碳中和技术成群成链创新网络,力争成为我国碳中和的学术中心,共同为碳中和技术创新贡献力量。
田云辉副厅长在讲话中希望中心能够围绕碳中和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明确战略定位,部署聚焦重点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科学治理结构,为全国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等碳中和技术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彭勇副厅长在讲话中指出,川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抓住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联合各单位建设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将有力推动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相关产业和技术竞争力。
李高司长代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论坛的召开和中心的揭牌表示祝贺。他说,川大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发起成立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对推动碳中和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他希望中心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强化碳中和人才队伍培养,深化碳中和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高新处刘法磊副处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处仲平处长,共同表达了对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召开和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的祝贺。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田云辉副厅长和褚良银副校长为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会上,石碧院士围绕前期策划、建设方案、筹备过程等内容,结合学校“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的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介绍了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
郝吉明院士
彭先觉院士
张远航院士
贺克斌院士
岳国君院士
孙丽丽院士
周守为院士
王琪院士
韩晓言教授级高工
在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上,彭先觉院士、张远航院士、贺克斌院士、岳国君院士、孙丽丽院士、周守为院士、王琪院士、韩晓言教授级高工分别以“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的臭氧污染防治”“我国中长期大气环境治理:碳中和目标下的蓝天保卫战”“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发展机遇”“数字工程平台赋能石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思考”“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与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为题作大会报告,大家围绕“碳减排、碳零排和碳负排”等碳中和技术创新展开研讨。论坛由郝吉明院士、刘清友教授、汪华林教授、刘敏教授主持。
据了解,学校较早在碳中和技术领域布局,2019年,学校联合省内优势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开始筹建“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底,学校整合校内碳中和技术相关资源,组建了“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今年1月,学校发布“创新2035”先导计划,在生态与环境领域重点建设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四川省及成都市的大力支持。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围绕以“生物质能源化工材料”为核心的碳中和技术创新,拟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碳中和技术研发方向,推动三个研发方向相关产业发展,打造我国碳中和技术创新基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校牵头的全国首家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正式成立
相关推荐
- 庆祝建党百年 我校红色诗意话剧《待放》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公演
- ?学校热情迎接载誉归来的2018年国家科技奖获得者
- “明远星辰文库”新书发布暨文学创作座谈会在四川大学召开
- 我校紧急启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科研项目
- 接续百年奋斗 再谱时代新篇 四川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我校商学院学子在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荣获一等奖
- 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周杰荣获“王大珩光学奖”
- 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四川大学医疗精准扶贫工作
- 我校李怡教授、常青教授分获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
- 我校举行2019年志愿服务嘉年华活动
- 我校冯小明院士入选“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四川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出版国内首部中阿学者共同探讨两国关系学术著作
- 川大出版社学子书店创新举措开展“教材送到家”服务 为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 川大学子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2项一等奖,捧得团体冠军“挑战杯”
- 王玉忠院士团队的成果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 化学工程学院储伟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封面论文
- 川大学子以青春之我奉献伟大祖国
- 四川大学辩论队获得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华语辩论公开赛亚军
- 我校2019年度工作布置会和“双代会”举行分团讨论
- 2019四川大学校友企业招聘季综合场双选会举行
新闻公告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 我校“江姐班”学子登上央视舞台演讲“江姐在川大” 02-22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高考招生
- 四川大学2018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7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5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6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3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4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2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