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用我智慧奉献爱】草原之上 爱如星光——记“Eye在内蒙”项目发起人施瀚

2018-11-25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7年8月28日,静园草坪夜幕悄然降临,一个大男孩眺望远方的夜空,北京城的灯火映亮的天幕中,一颗孤星在微弱闪烁……

他叫施瀚,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作为第19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即将北上前往内蒙古赤峰市,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面对天边的星光,他已埋下了纯粹奉献的初心,抱定了无怨无悔的信念。三天后,轰鸣的火车疾驰过绿色的草原,载着施瀚前往那星光升起的地方——巴林右旗大板第四中学。

?
施瀚(右一)和支教团同学在大板四中合影

2018年10月19日,在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施瀚站在了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的领奖台上。提起一年志愿经历的感悟,他说,哪怕自己只是那形单影只的星星,也要承担起点亮一方的重任,无私地奉献光芒,“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

(一)守护——讲台上下,以爱为师

施瀚支教的大板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牧区。为方便孩子们往返,学校将两个自然周合并进行作息,每个教学周都要连续上课10天。担任毕业班教师的施瀚每天平均上5节课,一周要承担50节课的教学任务。如此紧密的节奏、繁重的压力对于一个从未有专业教学经历的大学生来说,是份艰巨的挑战。尽管如此,在过去的一年里,哪怕声音沙哑,甚至发着高烧,施瀚始终不曾落下一次课。

?
清晨的学校

除了保证教学时间,施瀚更在教学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作为新老师,不熟悉课堂节奏,他便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沟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学生学习动力不强,他就别出心裁地设计答题竞赛、双人合作,孩子们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思维越来越敏捷。亲切、幽默的教学风格,赏罚分明、松弛有度的管理方式,很快使施瀚负责班级的学习气氛焕然一新,成绩由过去的中下游跃居年段榜首。

讲台之外,施瀚也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利用每天晚上的空余时间,轮流和同学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唤醒了他们对于未来的畅想、对生活的珍惜。每到4天假期,闲不住的他常租车到几十公里外家访,和家长、学生一起唠家常、干农活,倾听农牧家的故事,了解乡村的发展。班级中有一名女孩父母离异、母亲再嫁,暗淡的童年让孩子很少体会家庭的温馨。知晓这一情况后,施瀚特地在孩子的生日去镇上买来蛋糕,为她精心准备了一场难忘又幸福的惊喜。

?
施瀚在支教课堂上课

这些小事和这份大爱,被孩子们珍藏在心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礼物、争相邀请老师家访做客、见到施瀚就扬起的笑脸……他们用力所能及的方法表达着对“大哥哥”的喜爱。从初识的陌生到融入后的亲密,施瀚用精湛的教学能力、负责到底的精神、细致入微的关怀担当起了孩子们心中亦师亦友的重要角色,也赢得了全体学生深深的信任和感激。

?
施瀚和学生们

(二)奔走——“eye在内蒙”,烛照未来

怀着“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这一初心,施瀚冥思苦想,思索着怎样让每一个行动生根发芽,思索着如何把实实在在的福祉带给牧区的孩子。他希望当自己转身离开之时,身后的脚印可以足够踏实。

当有学生主动提出蹲在讲台下听课时,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眯眼引颈时,施瀚慢慢发现孩子们的视力情况不容乐观,班级中大部分人都有近视,而偏僻小镇的孩子和家长们对视力健康知识不甚了解。但施瀚知道,这些孩子值得拥有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也比谁都需要看清黑板,因为那块不起眼的板子上,承载的是知识,更是孩子们的未来。

产生了为孩子们解决配镜问题的想法后,施瀚很快付诸行动,他费尽周折地联系到公益组织、协调各种资源,一切准备活动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合办组织由于种种考虑,中途停止了合作。计划突然搁浅,施瀚的心里有些失落,但他并未因此放弃。经过一个月的奔走与努力,施瀚又成功通过朋友联系到了新的合作方,经历又一次的申请、协商、联络、宣传、组织、开展,施瀚和他的团队最终完成了“爱在眼里,Eye在内蒙”项目的落实。在支教团的多方努力下,项目不仅开展了相关的用眼知识培训,还筹集了800副镜框、400副镜片和配套镜盒、镜布,给孩子们重现了一个清晰的世界。

?
施瀚组织开展“eye在内蒙”活动

(三)开拓——走出草原,连接世界

同学生们聊天时,孩子们常对施瀚感叹,想走出草原,看看外面的世界。施瀚将孩子们的愿望记在心上,在各界爱心力量的帮助下,用热忱的付出将孩子们牵向了广阔精彩的天地。

观察到当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明显滞后,2017年11月起,施瀚便主动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F1帮助基金联系,在其积极协调下为学校引进优质教学信息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孩子们接触到了一线城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与知识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开拓。

2018年,五四青年节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期间,由施瀚和他的三位队友们一起,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带领14名来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心怀理想的学生来到北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西部愿望”游学团活动。孩子们参加了中学交流、高校参访、企业观摩、名胜观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有学生在日记中激动地写下:“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小村庄,再带着知识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
“西部愿望”游学团参观北大

施瀚与伙伴们付出的心血将草原的孩子带向外面的世界,也将北大人的风采带到了美丽的草原。诸多年逾半百的老教师们与他成为了忘年交,有位施瀚十分尊重的老教师说:“你让我感受到北大人的担当与格调。”在当地出行的途中,憨厚而健谈的出租车司机听说便是那位在内蒙支教、还给孩子们配眼镜的老师施瀚时,一路上赞不绝口:“北大人真是好样的!”志愿成了这群有理想有担当,博爱又善良的北大人身上最鲜亮的底色。

从辽阔的内蒙古高原到热闹的华北平原,和满身仆仆的风尘一起,施瀚也带回了一颗向往真善美的爱心——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每当被问起支教带来了什么,他总会谦逊地说:“或许我能改变的并不多,看到了很多现实,但落实却重重阻隔;或许我影响了一些孩子,但改变最大的是自己。感谢这一年纯粹的时光,让我有机会做一年纯粹的事,带给我一生的回忆,感谢那些质朴的内蒙人民、童真的孩子们,唤醒了我内心最本真的善良,让我反思、让我纯粹。修身是最基本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心有苍生。”

践行教学与公益,诠释责任与奉献。施瀚用他的实际行动让草原绽放出志愿的美丽星光,也提醒、激励着更多的人,让青春走向更美丽的远方,将爱洒向更广阔的大地。

专题链接:用我智慧奉献爱

编辑:白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用我智慧奉献爱】草原之上 爱如星光——记“Eye在内蒙”项目发起人施瀚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