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初心不改,新时代砥砺前行——写在《北京大学校报》第1500期发行之际
编者按:1978年3月5日,《北京大学校刊》恢复采用毛泽东题写的校徽字体作为刊头,重新编排期号,连续出版至今。其间,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北京大学校刊》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报》。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笔墨飘香,时至今日,《北京大学校报》已经出版了1500期,记录并推动北大不断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1978年3月5日,《北京大学校刊》复刊(2000年8月31日改名为《北京大学校报》),刊头恢复毛泽东题写的“北京大学”四字。从第一期刊号编发,延续至今已经有1500期了。
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北大校报是北大历史的见证人、北大业绩的记录者、北大发展的推动力。校报在起伏跌宕间记录和报道了北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衰荣辱和发展变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校报发出北大人的声音、汇聚北大人的共识、叙说北大人的故事,在凝练办学思想、促进学术争鸣、繁荣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改革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40年来,北大校报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新闻出版方针,当好“发动机”和“传送带”,成为学校党委行政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是全校信息和舆论中心之一。坚持“为读者服务”,贴近教学科研实践,贴近师生员工需求,审时度势、创新为本,以使命感、责任心和进取精神,向着“一流大学的一流校报”目标不断前进。
北大校报不断提升办报质量。通过理论学习、评报等举措,提高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通过修订工作规程,完善采编和审校制度;通过培训、采风、素拓、联谊等活动,加强记者团和通讯员队伍建设。北大校报还是一个北大师生合力营造的精神家园,大师耄宿如梁漱溟、季羡林、王选……莘莘学子如田晓菲……许多文化名人都有佳作在这里展现。在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北大校报获奖和获一等奖的总数均名列前茅。
北大校报充分发挥办报育人功能。校报中反映的信息大多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这种形式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传播主流价值和先进文化;而采编本身对学生记者而言也是受教育的过程。一批批学生记者从校报起步,走向全国的新闻战线,进入更高的学术领域和工作岗位并成为骨干。在多年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基础上,1999年,校报在全校首开“新闻理论与实践课”,17个院系百余位学生选修,深受好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革,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对传统纸媒主导作用形成冲击,甚至出现报纸跟着网站跑、网站跟着微信公众号跑的现象。北大校报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信息分发多渠道,分流校报信息源。随着传播方式的转变,校报从分到宿舍、教室,到实现电子化和在线阅读,再到开通微信公众号,一直在因时而变,适应受众需求,但师生获得学校新闻渠道多种多样,校报在“信息通达”上的不可替代性显著降低。
二是多媒体蔚然成风,分流校报关注度。互联网新闻实时更新,人们更愿意选择“快餐式”阅读、娱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综合了言语、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更容易调动受众的注意力。而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校报在信息传播方面显得内容单一、 时效性不足。
三是好写手自成“媒体”,分流校报生产力。许多文笔好、观察力强的师生,纷纷开设自媒体,通过文字展示思想,客观上削弱了校报的写作力量。而在早些时候,校报是他们发挥能力、发表作品的第一选择。
新媒体时代,北大校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与新媒体形成优势互补,继续发挥校园媒体耳目喉舌的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保持定力,实现导向与质量双轮驱动。无论什么样的媒体环境,校报都必须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使“真实、准确、形象、生动”——这些新闻业的经典标准得以重申。报纸所承载的信息权威性、丰富度、稀缺性、形式感,将借由对每一篇稿件、每一张图片、每一个专栏的整饬,从而得到系统性提升,让报纸恢复应有的尊严和活力,让读者重拾对“白纸黑字”的敬畏。
其次要不忘初心,在新闻实践中见证学生成长成才。给学生一个实践的平台、一个尝试的机会、一个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能在此成长,作为学生新闻实践的第二课堂,这是校报最值得骄傲的资本。要引导编辑和记者把“九个坚持”作为根本遵循,深入调查研究,改进作风文风,努力增强走基层、察实情的脚力,辨是非、断美丑的眼力,谋全局、出思想的脑力,接地气、展文采的笔力,学会将新闻“故事化”,在深度报道、言论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切实提高校报作为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再次要促进融合,从新闻媒体转型升级为精神媒体。校报的初心与定力,是北大精神与传统在报纸上的呈现,这就是校报的精神。媒体变革对于理解我们时代的科技与人文,进而思考何为校报的价值坚守,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无论何时,载体可以变,报人精神和新闻纸的价值不能丢。把校报的精神延伸到新媒体平台,校报依然还是那个校报。在校园信息驳杂化的当下,校报如果想独树一帜,实现“稳”中求“快”“快”中创“新”的效果,就要既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发掘传统媒体的优势,又改变传播方式,与互联网和新媒体深度融合。
北大校报与时代同行、放眼未来、坚韧不懈的办报精神是鞭策一代又一代校报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从1917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号算起,2018年11月5日最新出炉的这张报纸是北大的第5665份校报。校报依旧,北大常新,她仍将讲好北大的故事,焕发精神的魅力!
?
延伸阅读:《北京大学校报》历史沿革
1917年11月16日-1932年9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共发行2885期。
1932年9月17日-1937年7月24日,《北京大学周刊》共发行265期。
1947年5月4日-1951年1月31日,《国立北京大学周刊》(《北大周刊》)共发行66期。
1951年4月3日至10月21日,《北大校刊》共发行14期。
1953年10月1日-1966年6月2日,《北京大学校刊》共发行531期。
1966年8月5日,《北大新校刊》临时刊号2张。
1966年8月22日-1978年2月25日,《新北大》发行383期。
1975年7月1日-11月17日增印了19期《新北大快报》。
1978年3月5日-今《北京大学校刊》(2000年8月31日改名为《北京大学校报》)共发行1500期(1917年11月16日-2018年11月5日,共计5665期)。
编辑:白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四十年初心不改,新时代砥砺前行——写在《北京大学校报》第1500期发行之际
相关推荐
- 第五届亚太地区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大会在北大举行
- 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当选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
- 燕园味道滋润味蕾 家园浓情温暖心田——北大家园食堂开业 校园再添新地标
- 首期“北京大学新媒体会客厅”举行
- 桃李燕缘奉献谱 青年使命薪火传——记2018年教师节北大青年志愿者探访老教授系列服务学习活动
- 韩国经济人文社科研究会理事长成炅隆访问北京大学
- 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83: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 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 物理学院颜学庆/卢海洋团队提出激光驱动光子对撞机的新方案
- 快来看!国际文化节现场直击!(组图)
-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2018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特稿】“三全育人”新探索——医学部教师深度参与军训
- 英国劳合社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
- 网络底线与群体情绪——第26期“青年空间”分享会举行
- 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校长来访北京大学
- 后勤系统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
- 陈兴课题组揭示军团菌来源的新型O-糖基转移酶机理
- 郝平在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
- 工学院举行师生交流活动暨2018级本科新生秋游活动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