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由心理辅导到价值观教育”——第25期“青年空间”分享会举行

2018-10-16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10月12日中午,北京大学第25期“青年空间”分享会在新太阳学生中心举行。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书记王剑作为主讲人进行了主题为“‘雪花一代’:浅谈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分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担任点评嘉宾,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主任蒋广学出席,全校近20家单位的网络思政联系人和网络舆情联系人参与交流分享。

“雪花”早期作为西方的政治话语,用以描述“玻璃心”“凡事都爱抗议”的年轻自由派,后来进一步扩大为整个“90后”和“00后”群体的标签。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被认为存在适应能力差、容易生气、极度自恋等特质。王剑以“雪花一代”为切入点概述并分析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适应性问题。他从代际更迭和青年群体自身两方面探讨了“雪花一代”群体特性的产生原因,并由此引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概念。王剑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必须从学生心理适应过程着手,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和坚韧性格增强其情绪管理和事件应对的能力。

徐凯文在点评中提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加重视探讨学生怎样追求更好生活、怎样正视挫折的问题。他认为,个人视野的狭隘会限定人生轨道从而造成人生意义的缺乏,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而树立高远志向和崇高的人生追求能够增强内心力量,从而建构起强大的自我心理支撑。因此,除了解决切实问题,学生工作队伍同样应当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加强扶正教育,引导学生追求更加远大的理想目标。

蒋广学代表主办单位进行总结。他认为,群体性的心理危机现象或线索背后必然隐含着价值观念的变化或缺失问题,教育者必须直面时代变化,正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背景下精神力量有所缺失的核心问题,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定位自身与时代、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进而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年空间”活动于2015年5月推出,通过研究青年思想动态和把握工作前沿,服务学生工作的实践和创新。2017年起活动升级为2.0版本,核心是“知识集体分享”,特点是“师生同场对话”,所有主题紧扣互联网发展前沿。2018年,依托此前“青年空间”活动经验模式,活动再次升级,重点面向院系网络思政联系人,以业务培训带动工作交流,主题仍定位于与大学教育和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发展前沿领域和青年网络文化。

编辑:麦洛

责编: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由心理辅导到价值观教育”——第25期“青年空间”分享会举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