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民组在Nature发表论文 开发基于单细胞TCR的生物信息追踪方法 揭示结直肠癌T细胞动态变化
2018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命科学学院BIOPIC、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张泽民研究组与美国安进公司欧阳文军团队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申占龙课题组合作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Lineage tracking reveals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T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STARTRAC(Single T-cell Analysis by Rna-seq and Tcr TRACking)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系统性地刻画了来自12个结直肠癌病人的大量T细胞的组织分布特性、克隆增生、迁移和状态转化关系(图1),是迄今为止国际上针对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单个T细胞规模最全面深入的新颖性研究。此外,该研究发现了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MSI)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病人间差异的CD4阳性T细胞新类群,并对新类群特异表达的协同刺激因子进行了功能阐释。该项国际领先的开创性工作,为研究其他疾病中的T细胞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

图1. STARTRAC生物信息定量分析方法示意图
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基于免疫检查点(如CTLA-4,PD-1/PD-L1)开发的抑制剂药物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然而不同类型癌症病人的疗效迥异。近期小鼠模型实验证明肿瘤外部的T细胞可以参与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不同状态的CD8+T细胞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这暗示T细胞的迁移潜能和状态变化特性,可能对其抗击肿瘤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的研究在T细胞的亚型分类和分子图谱刻画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而描绘人体内T细胞的动态变化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为攻克该研究难点,张泽民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利用T细胞受体(TCR)作为标签,开发了STARTRAC系统性的生物信息定量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结直肠癌病人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外周血中鉴定的20类不同类型T细胞进行追踪(图2),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研究发现除了肿瘤微环境外,TCR也会影响肿瘤浸润CD8+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向“耗竭性T细胞 (exhausted T cell)”和效应T细胞的转化,该发现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肿瘤微环境中耗竭性T细胞的来源,并为逆转其状态提供新的思路。

图2. 结直肠癌患者T细胞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MSI/dMMR(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结直肠癌病人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响应显著优于MSS病人。以往基于组织水平的研究发现,这两类结直肠癌病人有显著的T细胞基因表达差异,如IFNG和PDCD1,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来自CD8 T细胞和TH1细胞。由于技术限制,对MSI和MSS结直肠癌病人差异类群的寻找和鉴定一直没有解决。该研究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MSS结直肠癌病人比MSI病人显著富集TH17细胞,而MSI病人中显著富集一群高表达CXCL13的TH1-like细胞。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结直肠癌癌组织中发现了两群高表达IFNG的CD4 TH1-like细胞,只有高表达CXCL13的亚群在MSI病人中显著富集。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这两群TH1-like细胞具有不同的IFNG转录调控因子,其中BHLHE40不仅可以促进产生效应性的IFN-?分子,还可以抑制产生抑制性的IL-10分子,提示CXCL13+ TH1-like细胞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响应相关(图3)。此外,该类群细胞高表达多种在肿瘤免疫中功能未知的膜表面蛋白,其中IGFLR1作为新的协同刺激因子,IGFLR1/IGFL3通路可作为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图3. MSI病人显著富集高表达BHLHE40和IGFLR1的CXCL3+ TH1-like细胞
该研究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的博士后张雷表示,目前国际上针对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研究更多关注分类层面,想要有所突破亟需新颖的分析角度和观念。本研究团队经过多次大胆尝试,率先开发了基于TCR序列的STARTRAC系统性生物信息学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刻画了T细胞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这为进一步解析T细胞在不同结直肠癌病人间的差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挖掘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契机。

团队合影。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泽民(后4),欧阳文军(后3),申占龙(后5);共同第一作者:张雷(前5),郑良涛(后6),张园园(前6)(从左向右)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博士后张雷、美国安进公司炎症与肿瘤部Yu Xin、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博士生郑良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张园园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张泽民、美国安进公司炎症与肿瘤部欧阳文军,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申占龙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AMGEN的支持和资助。
?
编辑: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张泽民组在Nature发表论文 开发基于单细胞TCR的生物信息追踪方法 揭示结直肠癌T细胞动态变化
相关推荐
- 2018年北京大学重要新闻回顾
- 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举行特色党课教育沙龙
- 【聚焦2019“双代会”】发挥好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第六届教代会执委、校工会兼职副主席李淑静
- 新材料学院在《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原子尺度原位探测锂电池负极界面重构机理研究进展
- 爱你要久——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年终总结会暨新年师生联欢会举行
- 北大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氮化物半导体新结构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项目启动
- 2018“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揭晓 北大医学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奖
- 贺贤土主讲工学院“工道论坛”:做科学研究的“有心人”
- 新生党员第一课——生命学院师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生科及五二讲话精神
- 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 宁夏2019年选调生招录暨人才引进政策宣介会举行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校领导赴医院慰问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 北大医院主办“肿瘤化疗输液港植入技术及并发症处理”培训项目
- 两个月11次手术 北医三院创伤中心多科携手挽救被机动车撞伤孕妇
- 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通过团标会审
- 《故园与新梦》结集出版 展示新时代北大思政育人工作转型发展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89: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日臻完善
-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2018年十大工作亮点
- 心理中心举办第七期博士生团体心理支持计划活动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