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学院举办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
2018年12月1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
受邀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以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仰麟,北大科学研究部副部长韦宇,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天宏、刘永,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杜世宏,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党政班子在京全体成员以及教师代表。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为代表的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应用部门和中学等70多家单位的约500名地理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师生报名参会,大家齐聚燕园,共襄盛会。
12月1日8:30,讲坛拉开了帷幕,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主持开幕环节,王仰麟致欢迎辞。他表示,城市与环境学院作为北大地理与环境学科群的主体之一,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无数傲人的成绩。“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自第一届举办以来,就承载着为地理与环境学科群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的重任,为北大甚至中国的地理与环境学科群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仰麟对“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的举办表示肯定,并预祝本次讲坛圆满成功。

王仰麟致欢迎辞
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报告学院发展情况。他从发展沿革、学科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城市与环境学院进行了介绍,并对学院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2018年QS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分别跃升至第20位和第26位,在国内高校中居于领导地位。未来学院将在立足国家需求的基础上,继续面向学科前沿、深化国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北京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贡献。

贺灿飞报告学院发展情况
开幕式后,共有11位地理学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次作主题学术报告,报告精彩纷呈,面向学科前沿,展示了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姚檀栋作了题为“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和三级的环境挑战”的学术报告,强调了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亚欧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领域研究对如今建设“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姚檀栋作主旨演讲
夏军作了题为“水安全与水科学前沿”的学术报告,强调在变化环境下中国水安全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开发挑战的今天,发展以物理水文学为基础,生态水文学和社会水文学深度交叉的水系统科学的重要性。他希望未来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加强水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为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夏军作主旨演讲
陶澍以“中国大气污染变化趋势评估”为题进行了分享,从中国农村生活能源转型的健康与气候效应、禁止土法炼焦的健康效益、排放与气象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强调虽然目前中国很多重污染城市已超额完成减排指标,但仍旧需要根据实际政策、经济发展情况来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

陶澍作主旨演讲
郭华东作了题为“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的学术报告,以“地球大数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关键词展开,提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致、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互为支撑的结论,并期待形成科技界及全社会关注SDG的大格局。

郭华东作主旨演讲
下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马建民教授进行了题为“一个新视角下的全球和区域: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估”的报告,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地理系终身教授、访问学者安力教授进行了题为“认识并展望人与环境复杂系统:多尺度跨学科方法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东强教授进行了题为“溶解性有机碳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和溶解性黑碳为例”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进行了题为“大尺度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喜青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通过污水监测毒情——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副教授进行题为“城乡边缘带识别”的报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杜世宏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城市场景/功能智能:认知、分析与应用”的报告。报告精彩纷呈、观点交汇,嘉宾们面向学科前沿热点,综合全面地展现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在场观众热烈的讨论。

听众提问
北京大学地理学科自1952年创立以来,蓬勃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遥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优势。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在前沿的学术领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能够参与国家战略研究和决策的领军人才。
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依托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基于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创新科研成果,搭建了交流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理念、展望未来合作、培育人才的平台,为地理、环境等相关学科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此为契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凝聚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途径,不断搭建全国地理学、环境科学相关单位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弘扬学科文化、凝聚学科的智慧与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的地理、环境等相关学科发展和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
?
编辑: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城市与环境学院举办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
相关推荐
- 【改革先锋】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
- 郝平率团访问日本
- 牛津大学Ngaire Woods教授主讲“动荡时代的全球领导力”
- 国际多体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 熠熠烛光映天山——北大教授孟二冬新疆支教纪事
- 后勤系统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
- 北京大学代表团访问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
- 考古文博学院举行“同伴同行”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 “2018北京大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 谋新篇、开新局—— 李永新校友捐资10亿元 助力北大全方位发展
-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 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乡村振兴论坛举行
-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倡议 ——历史学系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大力推动学科建设
- 深研院新材料学院在原位探测锂电池层状材料制备过程结构演化的研究取得进展
- 哥伦比亚外长特鲁希略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
- 北京大学第三期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赴遵义重走长征路
- 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经验交流活动在苏州举行 北京大学荣获三奖
- 第31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集训在北京大学举行
- 北大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 专题学习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
- 北大校友合唱团举办“长大的时间”公益音乐会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