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85讲: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京西稻——以清代三山五园地区为例

2018-11-28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8年11月24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85讲在东城社区学院开讲。北京出版社编辑魏晋茹作题为“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京西稻——以清代三山五园地区为例”的专题讲座。

魏晋茹介绍了清代京西稻品牌的形成历史。北京西郊种植水稻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清代,京西稻田由皇家机构管理,以生产宫廷御用米和为宫廷创收为主,经皇帝的选育和推广,产生早熟、高产、抗灾力强的“御稻米”和“紫金箍”等品种。稻田面积达到1万多亩,主要分布于海淀御园周围和园内,其种植具有园艺化种植特征,形成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景观。清朝皇帝描写京西稻的诗多达100多首,通过稻田表达重农的治国理念。经清朝皇帝的重视和推广,形成京西稻品牌。

讲座现场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清代三山五园周边区域,即清代畅春园、圆明五园、清漪园、静明园、圣化寺、泉宗庙、乐善园等皇家园林、行宫及其周边,以及长河、金河、玉河、万泉河灌溉区。魏晋茹从涉及的地理范围介绍了“京西稻”开发的地理环境、清代对三山五园地区稻田的管理、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与稻田开发、清代三山五园地区水利建设与稻田开发的关系,以及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稻田开发形成的稻作文化,并展示了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系住了北京人的记忆和乡愁,其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将成为北京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最后,魏晋茹介绍了京西稻稻田的恢复种植。恢复种植的地点在玉泉山下、六郎庄和圆明园。恢复京西稻稻田是要还原三山五园的文化内涵,展现其以农为本的文化特性,使京西稻这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实相符。

下期讲座将于2018年12月8日举行,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和东城社区教育网查询。

?

编辑:凌薇

责编: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85讲: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京西稻——以清代三山五园地区为例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