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西北工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发展牵引、三位一体、同向发力:推动材料学院深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6 0 新闻公告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新闻网

西工大新闻网12月26日电 “十三五”以来,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办学活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创新性进展。发展规划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主动研究和支撑学院个性化改革需求,为推动学院改革提供支撑保障。

作为首批学院改革试点单位,材料学院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部分措施已初见成效并为学校相关工作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020年7月7日,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材料学院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材料学院改革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也吹响了“十四五”时期学校新一轮学院改革的集结号。近半年,发展规划处与材料学院持续细化改革举措,启动分步实施,进一步明确校院责权、保障政策资源、制定成效指标,并将于近期签订学院改革工作协议。深入总结材料学院的“改革试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改革和资源配置优化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最具示范意义的改革亮点。

“定盘星”: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材料学院坚持“五个以”办学理念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实现系统性变革。

图说:教师在实验室现场教学

坚持思想铸魂。由院士、总师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材料科学导论》《材料科技最前沿》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我校材料学科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爱国奉献、攻坚克难的崇高精神融入教学环节,形成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坚持“支部建在课题组”,将教师党员与博士生党员按照学科成立师生融合党支部,研究生党员按照团队成立纵向党支部,有效发挥教师党员典型示范作用和“传、帮、带”效应。

实施贯通培养。构建分层次、有统筹的本研衔接课程体系,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建立“学分银行”,试行本硕课程互认,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把好研究生培养“入口关”“过程关”,强化质量控制,加强全流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深化科教融合。构建学科、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寓教于研、寓学于研”机制。强化科研育人,将20余项国家科技奖等一流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融进课程。夯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将近3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实验平台向全院学生开放,与行业院所共建工程博士、硕士专项班及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创新能级。“一流学科支撑,一流教师领航,一流航宇材料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指挥棒”:评价体系是学院价值导向的集中反映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家国情怀、德教双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明确将“爱岗敬业,积极弘扬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条件,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修订教师引进标准、教师岗位聘任条件与聘期考核要求等,严格执行新进教师谈话制度、聘期考核谈话制度、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完善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评价方面探索国际同行评价、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对导师队伍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变更退出机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在教师年度和聘期考核中,将高质量论文、重大重点项目等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列为“标星项”,标星内容可以替换部分任务指标,鼓励教师产出高水平成果。通过实施多项改革举措,引导学院教师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理想,涵养重德育德、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涌现出以张立同、李贺军、介万奇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师风模范,在全国高校和材料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推行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采用专业能力、思想品德、表达能力等多维指标,破除原有的“唯分数”。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双盲制”,由“先选导师后复试”改为“先复试后选导师”,由导师组复试改为专家组复试,复试过程由学院统筹,复试专家与报考学生随机分组,专家独立打分。实行博士研究生入学导师推荐制与“双盲制”相结合,强化导师在博士生选拔中的权责。2020年,学院组织完成了496硕士研究生和51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工作。

“调节器”: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学院以办学理念、改革目标和发展规划为牵引,深入贯彻“五随”资源配置原则,坚持向人才培养和绩效贡献倾斜的导向,建立了“基础资源+贡献奖励+动态调整”的配置机制,着力提升人财物等资源使用成效。

图说:举办第十届全国知名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

突出改革导向,在盘活整合上下功夫。学院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改革,积极推进工程博士培养,用好用活研究生指标。统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校友捐赠、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经费,建立学院发展基金,用以反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培育。认真落实学校《公用房核算管理办法》,加强核算管理和动态调配,“散、乱、闲”的现象得到有力改善,房屋资源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增强。成立科教实践与材料分析创新中心,整合学院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资源,建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管理运行机制,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创新研究大平台”,充分发挥“1+1>2”的集成优势。目前,中心拥有有设备437台套,固定资产总量1.6亿元,年服务师生约3100人。

图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使用

突出发展导向,在精准投放上下功夫。为支持新进人才和新建团队快速发展,学院提供“人才引育资源包”,按照标准将公房面积、启动经费、实验室平台建设保障、研究生指标等资源整体打包配置。针对新建团队,实施公房免收三年房租的政策,由学院参与协助实验室平台建设;针对新引进个人,由团队和学院协助实验室平台建设,统筹基本业务费以项目形式给予青年教师配套科研启动费;采用研究生“代招”方式,全方位解决教师起步难问题。对标国家级高端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建立分层次人才梯队培育体系。实施“孵鹰—雏鹰—雄鹰—鲲鹏”计划,按照“缺一项补一项”的原则,精准投放项目经费、招生指标等资源,助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整体提升。

突出贡献导向,在动态调整上下功夫。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每两年对团队发展的情况进行评估,形成团队投入产出评价报告,按照目标任务和资源配置相统一的原则,对经费、公用房、研究生指标等资源使用进行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制定国家奖等标志性成果重大贡献公房奖励使用办法,实施学科新建前沿方向公用房使用奖励政策。修订研究生指标分配办法,将获重大科技成果等突出贡献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抽盲评阅未通过等问题作为研究生指标分配动态奖惩的依据。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深化校院两级改革,建立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各学院、各学科发展规划相互衔接和支撑的战略管理体系。在当前全面总结“十三五”、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学校将围绕新发展要求,着眼于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实施的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试点学院对学校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差别化探索,针对学院专项工作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真正激发学院发展内生动力。后续,发展规划处将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继续探索改革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模式,优化绩效评价办法,进一步增强改革成效,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审稿:黄越 刘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发展牵引、三位一体、同向发力:推动材料学院深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