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头版】探索建立气象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然而,现有气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气象行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现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应加快设置气象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应用型气象科技人才,有力支撑国家气象事业发展。
对标气象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现代气象行业日益呈现出科技含量丰富、关键技术先进、信息化程度高等特征。中国气象局出台的《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指出,到2023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将得到充分应用,初步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从体力劳动向智能生产转变、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服务体系从低散重复向集约化转变。
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气象行业服务领域愈发广泛。《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农业、环境、海洋、航空、能源、林业、旅游、安全生产和健康等方面的专业气象服务。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气象行业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满足新需求展现新作为,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气象人才队伍。中国气象局在《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提出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确立气象部门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
但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年底,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只占总量的16%左右;高校年均进入气象部门的硕士毕业生仅500人左右,而气象行业对硕士生的需求,年均近1000人。同时,随着气象服务范畴的扩大,其他行业对气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官方和民用的气象服务信息化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每年对气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近4000人。
除数量外,随着气象事业发展,人员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越发重要,需要具备胜任复杂业务的能力。
顺应气象高等教育新形势
气象事业从“传统型”向更多依靠科学分析、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现代型”转变,需要着力构筑更具需求适应性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气象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只设有学术型学位,结构较为单一,应用型气象业务研究生人才培养仍是空白。气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重学术、轻应用”倾向,所培养的研究生难以适应范围广、知识跨度大、多学科交叉、实践业务性的现代气象业务工作,导致人才培养与气象事业发展不匹配,行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紧缺。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来看,逐渐提高专业学位的比例,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017年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加快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设置专业学位数达47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快速增长,学术型研究生基本稳定,并有减少趋势。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占比已经超过50%。预计到2020年,专业学位招生比例达到60%左右。
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于2015年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气象高等教育改革和结构优化,适度扩大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
然而,我国气象类研究生单一的学术性培养类型导致在现有政策下,人才培养规模难以增加,气象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尽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专门人才,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人才新使命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借鉴其他高知识含量行业领域的发展经验,设置气象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人才,成为气象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
从专业学位设置的基本条件来看,气象专业学位不仅具有明确职业指向和广泛社会需求,气象领域也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职业标准。比如,世界气象组织在相关培训中详细规定了从业人员的基本资质和职业等级;我国也出台了《天气预报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试行)》《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职业规范政策文件。
从现实可行性来看,气象专业学位设置不仅有国内已设专业学位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具备了雄厚的支撑条件。国内有20多家高校或科研单位设置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已经积累了一大批高水平教师资源和众多教研平台。气象部门与相关高校形成良好局校合作基础,全国气象部门高水平气象专家和业务骨干可以作为气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各级气象部门均可作为气象专业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专业学位设置工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积极开展论证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动承担申报工作的前期准备任务,各领域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自2017年11月起,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论证会。与会专家经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设置气象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是有效解决我国高层次气象人才短缺的战略选择,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举措。
中国气象报5月27日头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气象报头版】探索建立气象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上一篇:我校代表团赴荷兰推进国际化工作
- 下一篇:我校代表团赴英国推进国际化工作
相关推荐
- 我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3项一等奖 获奖总数列江苏高校第一
- 哈佛-南信大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研究成果
- 【新年祝词】守正创新 与新时代同行
- 全球合作伙伴及师生校友热烈祝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双创街区项目奠基仪式
- 【名师荟萃】77级校友、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的求学故事
- 校企研究院温暖复工,又一波产学研“黑科技”来袭
- 我校隆重举行2019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 我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 校领导看望部分院士专家
- 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新学期听评思政第一课
- 湖南省气象局来校签署局校合作协议
- 我校与六合区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
- 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带头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 我校举办2019年新教职工入职培训会
- ?大气科学学院王斌教授团队在《PNAS》发表厄尔尼诺现象最新研究成果
- 2019年度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事件评选
- 我校与雷丁大学签约深化合作
- “第一届中法海洋卫星国际科学组会议”在我校召开
- 我校代表赴瑞士参加世界气象大会
新闻公告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隆重举行“七一”升国旗仪式 07-01
- 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来校调研 06-24
- 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李梅英一行来校调研交流 06-24
-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束兰根等一行来校调研交流 06-20
高考招生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