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育桃李 韶华铸师魂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嗣瀛(下)
(接上期)
张嗣瀛的书房里,有一张老书桌,漆面斑驳,横梁缺损。1981年,国务院批准东北工学院7个专业(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个专业(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张嗣瀛第一次指导研究生,他要求学生每周向他汇报学习和科研情况。学校资源有限,教师们没有独立办公桌,张嗣瀛就在家里辟出一个角落,放上一张简易办公桌,专门用来接待学生。
谈到这张老书桌,张嗣瀛的女儿张晨告诉记者:“这张书桌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记录也见证着我父亲近70年教书育人、笔耕不辍的辛勤与努力。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鼓励与传承。”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道出了科研成就的取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在诸多偶然因素的背后,有一条亘古不变的必然定律,那就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我自己做了副对联,循序渐进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横批:毅力信心。用毅力用信心坚持下去,不断积累,不断来做。”谈到自己的科研信念,张嗣瀛告诉记者。
张嗣瀛的身上有山东人固有的倔强,这种倔强不服输贯穿了他的科研生涯。“我觉得实际上科研就是尝试失败的过程,不可能说一下子就成功,总是在失败,英文里面有一句话叫“trail and error”,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尝试失败,中文翻译过来是尝试成功,中国有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人这一辈子就是和失败挫折斗争的。”
上午10点,阳光照进东北大学信息学馆118办公室的窗户,照亮了93岁高龄仍伏案字斟句酌修改博士生毕业论文的张嗣瀛的满头白发。在他的身后,整整一面墙,摆满了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气氛,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有朴素的学风,一定要朴实,一定要扎实,一定要勤奋。”张嗣瀛告诉记者。
作为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张嗣瀛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能培养出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的人才。1961年,为带动更多人从事科学研究、攻占世界科学高峰,张嗣瀛将在前苏联进修时的讨论班形式引入教研室,成立了东北工学院第一个个人发起、不受行政干预的科研活动组织—学术讨论班。“学术讨论班对学术成长、科研能力提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张嗣瀛告诉记者。
学术讨论班流传着很多故事与传说,这些在学术研讨中求真求实、互帮互助、同向同行的故事在张门弟子中代代相传,采访中,在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井元伟教授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学术讨论班潜心科研,携手攻关的盛景清晰可见,张嗣瀛崇文重教、诲人不倦的身影温暖可亲:“张老师每周三主持学术讨论班,初期开学术讨论班的目的就是给大家普及一些科研相关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学术方法等。张老师非常卖力地组织学术讨论班。当时参加学术讨论班的老学长能力参差不齐,张老师特别做笔记,给这些老师讲,让他们看。”逐字逐句的翻译、深入浅出的批注、精准细致的画图,工工整整的抄写,井元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两本泛黄的厚厚笔记。那是1961—1963年间张嗣瀛为了能够方便讨论班同事阅读文献、了解运动稳定性基本理论而翻译注释的前苏联导师契塔耶夫的书籍译稿和备课笔记。
信息学馆214室,据粗略统计,每年有300多场学术讨论班在这里举行。每周四上午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讨论班是杨光红雷打不动的行程安排。“我刚读书的时候,张老师每周给我们开一次讨论班,在讨论班中有了提升。我自己招学生以后当然就一直坚持这样的讨论班,一周一次或者两次,我们所的其他老师也都开这样的讨论班,我们所的会议室没有一天是闲着的,你可以想象一年有多少场,学术讨论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氛围。”杨光红告诉记者。
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班,传承近60年的学术传统,极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术队伍的发展,一大批科研骨干和学术精英迅速成长起来。回想起先生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春风化雨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井元伟的收藏中,一封泛黄的信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封尘封了35年的信件。1983年,为了能够使最优控制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张嗣瀛安排硕士研究生井元伟去鞍钢集团调研,这封信写于井元伟到鞍钢后的第一个月。“张老师在信中,除了对学习上、工作上的指导外,生活上的关心也细致入微。他特别写到,要注意穿衣吃饭,不要生病,五一期间可以回家一趟,这种关心与指导,让我心生温暖,记忆犹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井元伟依然动情、难忘。
1984年7月,井元伟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张嗣瀛同他进行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张老师告诫我,硕士毕业留校工作这仅仅是人生道路的开始,以后会遇到许多事情、许多问题,应该如何面对?一句话,那就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是清贫的,科研是艰苦的,没有一点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要么就不干,干就干得好,要么就不做,做则取最优。”井元伟回忆道。
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真谛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张嗣瀛就是摇动者、碰触者、唤醒者。在谈到恩师对自己的关怀与指引时,杨光红告诉记者:“年轻人的成长最关键的是在20多岁的时候能够遇见一个好的导师。遇见一个好的导师就奠定了你未来发展的基础。精神上的和事业上的提升和达成的结果是导师给我的。我如果没有遇到张老师,我就没有今天。” “张老师,给我的是一个生命,学术生命,使得我在学术上能够走到今天,我想,我还要接过他的衣钵,在我六十岁之后,我还要继续努力30年,争取到90岁的时候还能再写点什么。”井元伟告诉记者。
一片丹心育桃李,张嗣瀛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从教70余年,培养出百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先生所想均是国家需求,弟子们自然厚植家国情怀。如今,活跃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张门弟子,许多已成长为国家“杰青”、学术带头人。
站在讲台上的张嗣瀛是几代东大人青春记忆里最生动最质朴的留影,而如今在张嗣瀛的身后站立成长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他们,坚定执着、担当有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无问西东,只求真理。 “张老师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什么?不能为眼前、为自己、为既得利益去想。不随波逐流,做正直的人。”井元伟说。“从张老师身上我能够体会到,你没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是做不出能够超越同时代的贡献的,我们极力地要做到这点。”杨光红谈到。
爱是一面回音壁,付出总会有回应。对于张嗣瀛来说,从教70年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独当一面,为国奉献,超越自己,“我做了一辈子教书匠,我很满足,我的学生们正直、朴素、勤奋,兢兢业业踏实勤恳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付出,他们的成长成功是对我最好的回馈。”
这,就是师者质朴的幸福与满足。这,就是学者无私的奉献与付出。这种燃烧自己、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温暖当下,烛照未来。
为国,精忠赤诚,担当道义;为学,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为师,呕心沥血,甘为人梯;孜孜弗倦登堂奥,涓涓不息成江河。张嗣瀛正在践行着对自己的期望:“人生最大价值,莫过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给祖国与人类!为此我将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 (全篇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丹心育桃李 韶华铸师魂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嗣瀛(下)
- 上一篇:云南省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一行访问我校
- 下一篇:我校赴澳门参加内地升学讲解会
相关推荐
- 东北大学与中国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科技交流会举行
- 信息学院召开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员第二阶段工作线上会议
- 东北大学召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
- “千校万岗”就业服务季启动
-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忠林一行来校调研
- 孙雷率团访问荷兰、捷克、土耳其
- 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建华一行来校看望两位新当选院士
- 东北大学16项成果获2020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
- 资土学院召开新学期工作战略研讨会
- 公安处全力筑牢抗击疫情“第一道防线”
- 正威国际集团来我校合作洽谈
- 东北大学举办2020届毕业生软件行业专场网络双选会
- 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公示
- 信息学院召开返校学生座谈会
- 继续教育学院近期荣获多个业内奖项
- 医工学院党委开展赴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活动
- 东北大学与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交流会举行
- 东北大学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
- 杜宝贵做客“大视野”素质提升讲座
- 体育部党总支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
新闻公告
- 致谢 03-17
- 信息学院召开校园封闭管理留校工作人员会议 03-16
- 冶金学院多措并举做好学生疫情防控工作 03-16
- 东北大学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 03-15
- 干部考核预告 03-15
- 东北大学召开“绿色学校”建设专题工作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东北大学2018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09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大学2008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