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民族法治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2016级法藏班毕业纪
新闻网讯 6月,毕业季如期而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藏语实验班)19名藏族同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回顾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从千里迢迢的藏区来到北京,翻山越岭、克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他们作为双语法治人才,肩负职责和使命,将继续服务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培养毕业的第三届双语法律人才,他们见证了民族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一、2016级法学(藏语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
2016级法学(藏语实验班)(简称法藏班)共19人。自入学以来,学校和学院对其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计、师资等方面倾注很大心血。时至毕业,收获了丰硕成果。
全班15名同学参加2019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13人通过(包括C证),法考通过率达到87%。另有一人通过客观题考试,未通过主观题考试。
全班有6名同学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将继续在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读研深造。
二、民族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回顾与总结
从2014年招收首届法学(藏语实验班)到今年2016级法藏班的毕业,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已经完整培养了三届民族双语法治人才,共计61人。人才培养得益于全社会的支持关注以及学校、学院的精心培育。迄今已经探索和打造出一条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
校内协调,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应对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法治人才极度缺乏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协同校内外资源,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2014年开始招收首届法学藏语实验班,实施“法学专业+民族语”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民汉双语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创新和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本可以参考。为此,学校专门多次召开论证会议,讨论修改培养方案。2018版法学藏语实验班培养方案中共开设147学分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25%的民族语言类课程,在学科方向课程中设置了“藏族传统文化”课程群。
2018年版法学藏语实验班培养方案
加强思政教育,突出政治可靠、德法兼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和接班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建设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需要特别重视和对待。除了思政课程之外,我们在专业培养中贯穿课程思政,努力打造政治可靠的民族法治人才队伍。在全体学生中推行“专业思政+经典导读”计划,制定《法学素养养成手册》,选择与法学专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经典书籍等作为导读书目,采取名师导读、分组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了解中国传统与现实,关注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尤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选派专门的老师辅导读书,帮助他们理解经典著作,加深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中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党意愿,发挥积极分子的引领作用,积极吸收优秀学生入党。
制定《法学素养养成手册》
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重视,实现高水平协同育人。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自2017年开始建立法藏班学生暑期赴藏区法院实习制度。每年暑期,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亲自签发法政明传,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和国家民委人事司统一安排,四省(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落实,所有法藏班同学均赴藏区法院进行专业实习。法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的重视和安排下,实现高水平实践育人的目标。
2018年法政明传
2018年法藏班实习行前会议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表彰我院优秀实习生名单
实施文化育人,全面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内涵。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卓越”不仅仅是法律加民族语言,更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践行“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大学精神与文化,将人才培养理念厚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使其成为学校本科教育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建设“书香民大”系列文化育人特色课程。开设民族文化类、文学艺术类、历史文明类、哲学宗教类、经济社会类、自然生命类、智能信息类、运动健康类等系列探索性通识课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共建、红色“1+1”、“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与国家广电总局合作实施“石榴籽”计划等,使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大力推广民族韵律操、“锦绣中华、魅力民大”等校园文化品牌,继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书香民大”专业思政导读
文化育人实践活动
与民族地区司法机关形成良性互动。学院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为服务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事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其中,2018 年分别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四川省茂县人民法院签订交流合作协议,2019年与西藏政治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形成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服务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司法部门,又共同致力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法律人才。
与青海高院、四川茂县法院建立实习基地
与西藏政治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
三、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展望
党的十九大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问题,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
法学院2012年入选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在普通法学高等教育的基础上,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的民族法治人才。多年来,法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法治干部和服务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人才,不少已经成为国家各级司法机关和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骨干力量。人才培养工作受到最高司法机关、国家民委和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的好评,已经成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法学院在民族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拓展了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已经成为民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典范,并已经打造完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民族法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法藏班改革为多民族双语法律,将培养的规模从藏族地区扩展至朝鲜族和蒙古族地区。这些地区的民族语言同时又是跨境语言,民族法治人才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意义也更为凸显。
民族法治人才培养发展情况
法学(民族语实验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法学院民族法治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2016级法藏班毕业纪
相关推荐
- 中央民族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
- 第二届感官、记忆与认同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党建》杂志刊发张京泽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一流民族大学改革发展》
- 学校召开优秀青年人才教师代表座谈会
-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新为第七期新学期干部培训班作专题报告
- 我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获得金奖
- 宋敏会见秘中文化协会代表团一行
- 重温伟大历程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前进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
- “锦绣中华?魅力民大”艺术团闪耀巴巴多斯
- 学校加强疫情防控监督检查工作
- 深学笃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扬帆起航 开启中央民族大学新征程——我校第五期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
-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 培养跨境新闻传播人才
- 回顾过去 总结经验 展望未来 砥砺奋进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部制改革两周年回望
- 统筹部署,确保工期,持续推进丰台校区建设——全体校领导实地察看丰台校区建设情况
- 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常媚荣获第十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一等奖
- 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汇聚蓬勃青春正能量
- 小事情·大关注:垃圾分类进入思政课教学
-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丽萍参加“爱心柒公里 跑进新时代”中央民族大学站活动暨捐赠仪式
- 我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第九届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 不畏艰难险阻 勇担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温暖激励民大毕业生以青春之我矢志奋斗
新闻公告
- 校领导慰问丰台校区寒假返乡学生 01-10
- 武警某部政委一行来校调研走访 01-07
- 我校舞蹈学院多名教师获奖 01-06
- 学校举办2021年新进教师培训会 01-06
高考招生
- 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专业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普通本科专业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2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艺术类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艺术类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专业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