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退休教师王树森教授做客珣玗琪讲堂主讲“《周易》与中华文化”学术报告

2021-04-09 0 新闻公告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新闻网

4月8日下午,作为“恰同学少年,扬帆筑梦共翩跹”——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喜迎辽宁师范大学70华诞2021读书季系列活动之一,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退休教师王树森教授做客西山湖校区图书馆珣玗琪讲堂主讲“《周易》与中华文化”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法学院等相关学院师生百余人到场聆听,讲台上87岁的王树森教授精神矍铄,近两个小时的报告里赢得现场师生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桔槔之作。但因其符号表象殊异艰深晦涩令常人望而却步。王树森教授以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周易》的智慧与魅力娓娓道来,不但深刻阐述了《周易》构成中国哲学精神的文化特点,而且用形象的视角、优美的板书,解析了周易与现实社会及个体生命的秘索。

王教授讲到,《周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系独特,我国古代典籍大多以文字符号阐释客观规律或表达作者主观认知,而《周易》却由阴阳爻构成天地人之间的万象。表面上是远古人们占筮吉凶的记录,其双重符号其一为阴阳爻,其二是爻和卦象的辞解。智慧整合与高度抽象后,概括成八卦,内外联动推衍成就六十四卦,构成《易经》之学、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易传”十翼之学。几千年的积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天地人的解读参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指导人生,提升境界,是一种“哲理性的原型”“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的原点和渊薮。

为了让大家对《周易》有更深刻的感知,王教授切合青年学生励志成才的要求,特以“乾卦”“坤卦”“既济”“未济”为例,有点有面地解读《周易》的矛盾统一、辩证发展等哲学范畴;生动阐释了《周易》的科学智慧与理性精神,强调指出《周易》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人生解惑、导航,引导我们更好地发展与成长。他深情地寄语青年学子,任何人的认识境界都是相对的,要深刻体味《周易》的奥秘与智慧,密切联系青年成长的生活与学习、工作实践,点出《周易》诸多相关的哲学范畴、概念,鼓励学生多读书、多体味、谦恭、自强、厚德!用抽丝剥茧的精神研学传统文化经典,反复琢磨,躬身实践,步步深耕,渐入佳境,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报告的交流互动,气氛热烈。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王树森教授大开大阖、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更感受到了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精深与隽永。图书馆杨春宇馆长对王教授以米寿之年欣然接受邀请,支持阅读推广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指出图书馆将继续集文史哲于一炉,焙烤优秀文化集成学术盛宴,加强素养教育推广与传承,引导学生探寻中国文化的源头与基因,终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退休教师王树森教授做客珣玗琪讲堂主讲“《周易》与中华文化”学术报告

相关推荐

标签